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败由奢

2016年11月07日 12:14:19 浏览量: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石志刚

  节俭是一项美德,倡奢则是败德之事。古代官员由于节俭,而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产生积极重要影响,进而在历史上留下清名;由于倡奢,则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产生消极不良影响,进而在历史上留下污名。崇俭戒奢,对于提升个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凝聚民心具有重要价值。

  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强调农业本位。艰辛的农业劳动,让百姓知道节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越是节俭,百姓越是富裕,人民生活越是幸福。古代政治家从稼穑之难中归纳出个人道德提升规律和执政规律就是节俭。对于个体来说,节俭可以提升个人修养,正如李世民在《帝范》中所说:“夫君者,俭以养性,静以修身。”对于国家来说,节俭关乎国运民情,正如李商隐在《咏史》中所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古代有一个官员叫王罴,身为刺史,镇守一方,本非拮据之人,但是非常重视节俭。有一次,他招待台使,台使不吃薄饼的边缘。王罴看了非常生气,对其说:“耕种收获,舂爨造成,用力不少。乃尔选择,当是未饥。”于是,将为台使设的宴撤去。对于一个高级官员,节俭力度可见一斑。南朝梁武帝萧衍,从生活角度看,是一个非常节俭的皇帝。《梁书·武帝纪下》记载梁武帝吃饭“日止一食,膳无鲜腴,惟豆羹粝食而已”;穿衣“身衣布衣,木棉皂帐,一冠三载,一被二年”;其“恭俭庄敬”,历代帝王中“罕或有焉”。生活、作风节俭的古代官员还将此优良作风传递给子孙后代。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说:“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在家庭中提倡节俭,可以塑造良好家风。

  俭的对立面是奢。奢自古以来对社会危害极大。“侈,恶之大也。”(《左传》)作为公职人员,官员追求奢华,竞相攀比,就会形成不良风气。唐代江南大旱,一群文武官员聚在一起,依然是“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白居易《秦中吟·轻肥》),消耗民脂民膏,祸国殃民。西晋王朝之所以短暂,就在于高官显贵追求奢华、奢侈,形成穷奢极欲之风,败坏了社会风气、失去了民意支持。司马炎的宠臣何曾,“性豪奢,务在华侈。”其吃穿住行,非常奢靡,“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尤其是他的饮食,“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晋书·何曾传》)司马炎的女婿王济,“性豪侈,丽服玉食。”王济把钱堆满驰马射箭的沟中,“时洛京地甚贵,济买地位马埒,编钱满之,时人谓之‘金沟’。”(《晋书·王浑传》)西晋就是在高官显贵如此追求奢靡、竞相模仿、互相攀比中轰然倒塌的。

  治国如持家,纵观中国古代史,可以看到,官清则民俭,吏廉则风淳。今日奢一丝一毫,明日就会放逸无度;今日俭一点一滴,明日就会蔚然清风。

责任编辑:楼昕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