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村晚”遇上非遗
当“村晚”遇上非遗
2017年01月26日 11:05:46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尚小星 李叔军 金柔雅
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剪纸
1月4日下午,“我们的春晚”暨台州·温州文化走亲活动带着年味在天台县街头镇后岸村举行。送亲队伍、浇筑锡壶、捣麻糍、搅麦芽糖、做姜糖……走在后岸的村子里,一幕幕眼花缭乱,一不小心以为自己走进了古老的时光里。
非遗一条街,这个乡村有点不一般
大街一头,一排排“天台记忆——天台非遗专题展览”的展板,图文并茂地讲述着天台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凝聚了先民的聪明才智,寄托了古老而质朴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天台这方水土的人文精神。纸上看来仍不过瘾,大街另一头,这些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被天台的百姓们搬进了现实,石文化街上,古老的结婚典礼正在上演,一支迎亲队伍整齐地排列在河边小道上,陪嫁箱子里满满当当地放着嫁妆,精美雕刻的木轿里藏着娇羞的新娘,新郎紧张却又难掩喜悦之情的探着头想一睹新娘风采;文化礼堂附近,10多个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了箍桶技艺、银饰錾刻工艺、饼糖制作技艺、糯米蛋糕制作技艺、镴器加工等,围观者无不啧啧称奇。饼糖制作技艺传承人徐台旺手拿拨浪鼓,挑起货郎担,喊着“鸡毛兑糖”,一时又成了看客关注的热点。
“接地气”让“村晚”人气爆棚
“我们的村晚”准备了11个节目,其中台州方面6个,温州方面有5个。双方的节目大多曾在各类文艺比赛中拿过金奖或银奖。节目有舞蹈、独唱、小品、越剧、川剧表演等,满足了不同年龄段群众的文化需求。
午饭过后,80岁的村民陈逢钗早早就来到了戏台前,老人最喜欢的是看戏。他一直在等越剧节目,表演者是来自温州市的汤丽芳和贾小萍,她们表演的越剧对唱《十八相送》。老人边听边跟着哼,他说:“平时只有在电视上才能听到这么好的戏!”
后岸村通过歌舞节目《后岸踏歌》,展现了自身的创业经历,该节目曾获得全省村歌大赛演唱的金奖。街头镇街二村村民带着自演自导的节目前来助兴,走上了舞台,一组老中青结合的舞蹈《老来俏》,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天台“草根”演员自编自导的表演小品《垃圾桶的故事》、舞蹈《小济公》多角度、多色彩地呈现了天台文化的独特魅力,宣传了美丽天台建设良好氛围,
“你们开心不开心?”“开心!”“大家幸福不幸福?”“幸福!”“那让我们挥动双手,舞起来吧”……掌声、笑声、喝彩声,在秀美的山村回荡。
“村晚”VS非遗,文化传承引深思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基因,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此次“天台记忆”——非遗专题展示更是一记警钟,敲醒我们在现代化工业文明迅速发展前面应担负起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历史使命。
后岸村是台州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一个缩影。自从2013年开始,台州市连续四年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紧紧围绕“文化地标、精神家园”的定位,根据“五有三型”的具体要求,建设了一批集思想道德、文体娱乐、知识普及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体,给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精神家园、活动乐园。2016年全市新建成农村文化礼堂305家,完成省定任务数的224%,建成数居全省第一,加上2013-2015年度建成的628家,目前全市共建成农村文化礼堂933家。在台州,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积极探索农村文化礼堂“建管用育”一体化模式,着力提升文化礼堂服务力、影响力、凝聚力,让文化礼堂真正成为当地农民群众“想进来、愿进来、乐进来”的场所。
相关阅读
- 2017-01-25丽水市:用好“党建+” 引领新发展
- 2017-01-25建设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
- 2017-01-24掀起你的盖头 跳起采茶舞曲
- 2017-01-24“280”组合:唱出礼堂人的精气神
- 2017-01-23“中华慈善联播平台”在京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