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丽水市:用好“党建+” 引领新发展

2017年01月25日 09:45:51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陈一良

  中心工作着眼点在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谋划到哪里。

  近年来,在“党建+”工作模式的指引下,丽水各级党员干部敢于“硬碰硬”带头攻坚,不断在中心工作的主战场取得成就:“五水共治”工作多次获得大禹鼎;“三改一拆”和“浙商回归”工程工作成效明显;金丽温高速铁路、衢宁铁路、丽水机场等一批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党建+”理念的引领下,丽水市紧紧把握“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主线,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工作推进生态文明、重点工作、扶贫攻坚、精准服务、平安建设以及文化引领等新路径,使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为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党建+生态文明,争当 “绿色先锋”

  坚持红色党建助推绿色发展,推进“三美融合”。

  “党建+美丽乡村”,组织动员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投身“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开展“小城镇综合治理”、党员干部“花样农家”带头创建等活动,建立环境治理“党员责任岗”“志愿服务队”“党组织先锋林”等,带动群众参与到生态环境建设中来。如龙泉的“东书模式”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垃圾革命。

  “党建+美丽经济”,把党建工作的着眼点放到“农旅融合”上来。党员干部带头发展民宿、乡村旅游,党支部结对帮扶项目建设、资金争取、政策处理,推动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如云和县崇头镇依托云和梯田景区,多村联建高端民宿,每年为每个行政村增收5万多元。

  “党建+责任落实”,压实生态保护责任,对各级党委“一把手”进行生态环境考核,制发《丽水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强化生态环境追责。通过党代表参与企业环评、河道禁砂等,切实加大环境督查力度。同时,推行“绿色办公”,在“三会一课”“党员固定活动日”中开展宣传培训,把生态文明纳入村规民约、家风家训,不断提升广大党员群众的生态文明自觉自律。

  党建+重点工作,打造“红色引擎”

  坚持党建助推重点工作,着力带头打好转型升级“十大组合拳”。

  把“三改一拆”当作磨炼队伍的练兵场,带头申报违法建筑,带头拆除违法建筑,带头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党员干部“三带头”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今年来,全市党员干部带头拆违550多万平方米,完成“三改”面积800多万平方米,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年度任务。

  把“五水共治”当作先锋示范的主阵地,开展“万名干部到基层抓治水行动”,选派5000名市、县管领导干部(后备干部)和5000名年轻干部组团抓治水。实行“一表六图”挂图作战,推行四级“河长制”管水、“村规民约”护水,如景宁县东坑村的“文化治水”,让“五水共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把“浙商回归”当作检验党员干部能力的试金石,开展项目代办制,如云和县的“局长代办制”,庆元县的“旗舰型”政务服务超市,审批提速率达到了95%以上。同时,把“党建+电子商务”“党建+项目建设”“党建+人才”作为大党建工作内涵,拓展党建工作外延,如缙云县北山村党支部3个月完成800万“淘宝村”改造提升项目,庆元县开展“画句号”行动,50名新提任副科级干部组成临时党支部分配到26个项目一线攻坚,缙云县特色小镇“机床小镇”依托区域党建平台,建立博士工作站2个,引进“省千人才”1人,绿谷精英3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23人。

  党建+精准扶贫,实现群众“致富梦想”

  坚持围绕民生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民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构建“1+1”结对精准扶贫模式。全面推行“一户一策一干部”扶贫模式,党员干部与贫困农户结对认亲,逐户建立“贫情档案”、逐村绘制“贫情地图”,根据不同类型落实送物资、送技术、送平台等帮扶措施,做到“造血”和“输血”双管齐下,确保实现精准扶贫、精准帮扶。

  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扶贫模式。围绕生产基地、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链条,通过党组织引领、合作社服务、党员示范带动、产业基地支撑等帮扶帮带低收入农户发展“短平快”特色项目,实现增收脱贫,如“缙云烧饼师傅”为缙云县低收入农户增收提供了有效的新渠道。

  探索整合资源“打包扶贫”模式。统筹零散扶持资金和闲置集体资产进行打包经营,以股份分红方式保证贫困村获得稳定持续的经营性收入。如遂昌县应村村利用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入股村经济合作社,2015年村民分红20万元。

  党建+精准服务,成为群众的“爱心管家”

  坚持政策上为民惠民,服务上便民利民,着力在找准需求、细化措施、狠抓落实上下功夫。

  着眼关爱基本生活。坚持“困难群众衣食住行缺什么,党员爱心就献什么”。突出爱心送老、爱心护老、爱心助老,各地推出“爱心”系列关爱老人“大礼包”“暖心包”。如庆元县的网络“爱心公益”送出留守老人“暖心包”2000份,松阳县裕溪乡内陈村的党员“爱心农场”,为困难群众提供免费爱心菜;青田县上仁村党支部的“幸福食堂”,解决留守老人吃饭问题。

  着眼关爱特殊群体。各地针对不同群体,建档立卡、定制措施。开展离任落选村干部关爱活动,让离任落选村干部“卸任不卸责”“离岗不离党”。如云和县的“五心工程”,提高了离任落选村干部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着眼方便群众生活。坚持“献爱心、讲惠民、送服务、讲便民”,针对孤寡老人、偏远群众等群体,进一步细化服务措施,让群众“一个按键、一个电话”便能获得“亲情式”“温馨式”服务,如全市96345便民热线,庆元供电局党支部的“亲情2号键”,实现便民服务“一键通”。

  深入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全市已经基本实现了每个乡镇都有党员志愿服务站,村村都有党员志愿服务队,并且相继推出了“邻里守望”“纠纷调解”等20多类主题活动载体。如云和县的“老李帮忙团”、莲都区96345党员志愿服务队。

  党建+平安建设,当好“稳定磐石”

  坚持基层党建夯实社会治理基础,抓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相结合,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平安满意度。

  “民情地图”绘出小地图、汇集大民心。深化“双先双创”“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等工作制度,基层党员干部分类绘制了6+X“民情地图”,建立“民情大数据”平台。推行乡镇领导干部、驻村干部民情调研长效机制,建立诉求四级响应机制,明确各层级的责任,力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2015年“民情地图”做法成功入选“国家级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

  “民事村了”调解民情小事,稳定社情大势。全面推行村干部坐班制和“民事村了”工作法,矛盾纠纷上门了、便民服务坐堂了、项目建设包干了和群众困难帮扶了。“民事村了”被授予2014年度全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典型,被誉为“乡村版的枫桥经验”。

  创新基层三级调解机制。设立乡、村、行业三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早介入、清现场、明是非、解怨恨、重结果”为核心的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机制,党员干部排摸化解相结合,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如莲都区遴选调解专家,建立党员带头联系机制,设立党员调解服务岗,矛盾纠纷得以快速调处。

  党建+文化引领,培育“文化航标”

  以实现更高水平的文化小康为目标,营造浓厚的党建红色文化氛围。

  全面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党员干部示范引领,创新活动载体,强化“文化走亲”“乡村村晚”等品牌的内涵培育,打造“两堂”“六廊”,集学教、礼仪、娱乐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让农村文化礼堂真正成为党在农村的“红色殿堂”。截至目前,全市建成“文化礼堂”218个,举办各类活动6000余场次,参与活动人数达100万余人次,其中庆元县“月山春晚”获全国群众文化最高奖——“群星奖”。

  党员干部带头参与文明创建。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和相关责任部门对照《创建文明城市攻坚任务书》,明确责任人、限定时间表、挂出作战图,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开展文明督导,营造全民创建氛围。同时积极开展“道德模范”“好家风”等评选活动,丰富乡村文化。

  深入挖掘宣传“千村党建好故事”,以好事迹、好业绩、好言行的内容之实,演绎好声音、正能量、主旋律的形式之美。全市共推出党建好故事3000余个,“浙江新闻”客户端点击阅读量超过1亿,点赞评论量达1600多万,红色好声音传递出群众的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