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商业成功不能替代文化价值

“舞台剧《三体》与中国科幻文化的当下现状”研讨会综述

2016年10月19日 18:19:58 浏览量: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杨晓华

  贾立元认为,十年来,刘慈欣的《三体》培养了数量可观的粉丝群体,舞台剧的推出无疑是粉丝群体的一种精神狂欢,在粉丝之外,观众积极反应的程度不能高估,“更何况现场也有不少粉丝仍然是抱着挑刺和吐槽的心态去看的。”任冬梅认为:“在文化产业领域,在中国这样的人口众多、消费主体庞大的境况下,粉丝经济的影响力确不可忽视,现在光靠粉丝也足以支撑《三体》多样化的改编市场了,很多观看《三体》舞台剧的人都是因为《三体》小说本身的吸引力。我问过很多人,他们表示,正是因为《三体》电影无限期推迟,看舞台剧就成为一个不错的替代。”韩业庭认为:“优秀的科幻IP正面临着过度商业化开发的问题。《三体》正被开发成系列文创产品,包括电影、电视剧、舞台剧、游戏等。《鬼吹灯》、《盗墓笔记》这些原创科幻文学作品也都在进行商业开发。一定的商业开发是必要的,可过度的商业化却要不得,会透支原作的口碑和影响力。”他提示,科幻类文艺作品千万别忘了自己的文艺属性。不管是影视剧,还是舞台剧,只要是科幻题材,在创作中估计都要使用到相关技术手段,而且随着各种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对技术的使用只会越来越多。“使用新技术,会成为科幻类文艺作品创作者的重要凭借,也会成为宣传时的重要噱头,但若因此成为一场纯粹的炫技秀,那科幻类文艺作品的生命力肯定不会长久。”

  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佳山认为,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面对,今天的文化产业都处在IP模式当中,什么东西好大家一定要开发衍生品,这种风潮锐不可当。但是,对IP的转化也十分不易。2015年全国的话剧票房才7.7亿元,北京是2.54亿元,而东城区的酒吧的营业额比2.54亿元要高。孙佳山认为:“一个成功的科幻小说作品,作为一个IP的转码,转化到游戏领域或者电影领域或者话剧领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我们现有文化产业的工艺水平不具备,还有很长的提升的路要走。从文艺的类型上来分析,我们的科幻文艺尚未成熟,整个生产链条存在很多技术水平和组织、经营方式的局限。”

  尽管科幻界、科幻作家受到很多称赞,但由于整个文化产业在金融业手臂的助推下,存在泡沫化的风险,电影、电视、舞台艺术的繁荣态势中潜伏着危机,我们面临的实际生存状况不那么乐观。孙佳山认为,以刘慈欣为代表的中国科幻小说的50后、60后作家,尽管筚路蓝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带动了当代科幻文艺的消费景观,但是,实事求是地讲,他们在“虚构文学经验和范畴里面进行科幻的表达,还是20世纪的表述经验”。即使以当代中国科技的发展而言,现实比科幻也更精彩。“玉兔号超过服役期几倍的时间、中国科学家参与130亿光年望远镜的开发,还包括量子通讯技术、超级计算机,中国这些年在科技领域大步前进,我们的中国科幻跟上了这样的时代节奏了吗?这里面的情感和经验不值得表达吗?”

  商业成功和艺术成功在当代似乎出现了完全割裂的现象,很多电影口碑非常烂但票房却非常高,但实际上这仅仅是一个商业成功,商业成功不能代表艺术成功。“问题是,从艺术规律或者文化生产的角度,艺术质量是不是文化成功的基础?以前这根本不是问题,现在恰恰成为了问题。”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徐涟认为,“商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很可能已经导致了非常多的文化现象的变形和误解,因为很多人认为只需要追逐潮流,即使是市场泡沫,也有可能获得实惠。正是在这样的趋利心态下,IP就会被滥用到极致。”

  作为多媒体舞台剧,《三体》的探索精神值得鼓励,但是如果只停留在商业的抱负中,只停留在对IP无限制开发利用中,就难以持续和久远。要真正成为文化积淀的一部分,享有人们永久的敬意,我们就应该努力增加而不是消耗IP的价值。科幻文艺本身的确是有深刻的文化价值的。从时间维度上看,我们的艺术在更多的时候是沉湎于5000年文明的过去,但是能不能向未来看?往回看的目的难道不是因为我们要往未来看?从这个意义上,无论是小说还是舞台剧,还是电影《三体》,作为畅想未来的科幻文艺,“其实应该为时代性的文化转型提供一个动力”。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