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剧《三体》与中国科幻文化的当下现状”研讨会综述
商业成功不能替代文化价值
“舞台剧《三体》与中国科幻文化的当下现状”研讨会综述
2016年10月19日 18:19:58 浏览量: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杨晓华
舞台剧不能脱离戏剧本体
戏剧和小说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艺术类型,既然舞台剧《三体》是戏剧,就必须遵循戏剧本身的艺术规范和逻辑。在这一点上, 专家们认为舞台剧《三体》整体还显得稚嫩和粗糙,有诸多需要反思和改进的环节。
笔名“飞氘”的科幻作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贾立元认为,舞台剧《三体》更像一个粉丝经济和文化助推的艺术事件。“主创人员特别追求视听效果,但是作为观众的感受是一个从小说出发的影像世界好像分辨率被降低了,被压缩了。”贾立元反思说:“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后是不是会出现一种舞台剧和电影、游戏融合的新的艺术呢?因为这个团队本身有很重的游戏公司的背景。而舞台的整个过程有着明显的游戏风格,仿佛好莱坞大片的紧张感,游戏式的代入感,给人一种打游戏的现场体验。” 吴岩认为舞台剧《三体》在舞美的整体写实还是写虚方面并没有很好地抉择。“刘慈欣写小说的时候非常精确,细到纳米宽到宇宙,他都给你非常精确的尺度,但是在舞台剧中视觉上迷迷糊糊,各种场景似乎存在,也努力在呈现,但是留给人的印象很模糊,原作品中的震撼场面丢失了不少。”
多媒体和科技元素的应用是舞台剧《三体》的主要吸引力之一,李小菊认为:“科幻内容和高科技的手段相结合很有意义,但是炫人耳目甚至感官刺激就和戏剧的需要相离逸。无论如何,演员才是舞台的中心,高科技用得过多就喧宾夺主,阻隔了人们对作品本身的品味,看完了以后有一种繁华落尽的空虚感。”任冬梅认为,科幻小说里面的人物真正达到经典文学人物高度,本身是有困难的,这对于各种艺术样式的改编者都提出了挑战。“原著里面的重要人物是比较深刻的,而舞台中的史强、叶文洁形象,则感觉不是特别突出。比如史强应该是一个非常鲜明的人物,危机的时候作为不信邪的人物出来对抗丑恶,在舞台上却没有得到很好展开。” 国家图书馆典藏阅览部主任兼少儿馆馆长王志庚研究员认为:“场景共情非常重要,这种共情不仅仅是声光电技术层面上的,还需要有一些戏剧情节上的设定和持续推动。比如,传统话剧虽然没有刻意让你去跟它互动,但是你的情绪是会跟着它走的。这种源自戏剧本身的代入感,在舞台剧《三体》演出的时候没有体验到,但是这一点应该有,应该让观众特别是粉丝们有比小说阅读更高一层的体验,产生新的共鸣。”
对技术的沉醉,其实体现了舞台剧《三体》在艺术本体追求上的草率和迷失。吴岩批评了舞台剧《三体》戏剧观念上的薄弱和模糊。他指出,舞台剧《三体》没有充分体现出科幻剧的科幻性。“科幻主要是对明天的描述,原著的重心也是在表达对明天的构想,这一点在观看戏剧的时候缺乏明确感受。”“科幻文学的一个核心的东西,从布莱希特的体系、从俄国形式主义的体系来讲是陌生化+认知性,科幻性和戏剧性之间十分契合,但是舞台上的陌生化在哪里?一些特殊的历史场面可能年轻人没有看过,但是实验室呢?恐怕真的搞科技的人会认为,你们那个实验室比我们实验室落后太多了。科幻比现实落后,这就削弱了科幻的价值和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整个创作主体对戏剧本体的把握和认识问题。“一个现代或者后现代戏剧持有的戏剧观念是什么?不可能拿经典时代那种戏剧的观念来做科幻戏吧?你一定要在现代甚至后现代这个新的戏剧观念里面,来探讨科幻剧,来创造科幻剧,恐怕才比较合适。这样的戏剧里面的人是什么?位置怎么样的?人的生存和发展是怎么样的?要在科幻所能提供的更多的表达可能性之中,去触及很多过去触及不到的边界。舞台剧在这些方面显然考虑不够。”
需要更多理念与价值上的反思
有很多症候表明舞台剧《三体》在商业上可能会是《盗墓笔记》之后又一个成功案例。事实上,从上海开演伊始,大规模的广告渲染,类似“《三体》戏剧和非《三体》戏剧”的惊悚语言,票房上的轰动效应,都足以吸引眼球。但是,商业运作的成功毕竟不等于文化本体意义上的价值。专家们认为,舞台剧《三体》要真正沉淀为艺术上的症候式作品,沉淀为文化河床的一部分,需要更多理念和价值上的反思和清理。
王志庚从大阅读、立体阅读的理念出发,认为包括儿童阅读在内的当今阅读领域存在浅表化的风潮,舞台剧《三体》的旋风效应,可以从视觉文化的当代冲动中去解释,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阅读的本质是对话和思考。“我阅读,我停下来思考,我有足够的空间能够思考,思考是阅读最最重要的体验,现在舞台剧给人的感觉是,不容你动脑子就过去了。这是屏幕上的技术造成的,还是有意设计的?我的体会是有意那样设计。但是从阅读体验角度来讲,特别是对没有接触原著的人而言,是非常不好的阅读体验。”这种改编对原著的挖掘是不够的,表现出来的“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节奏不可控,容不得停下来思考”。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0-12博物馆里学文化
- 2016-10-10《我们应有的文化》:我们需要什么样的...
- 2016-10-10跨文化戏剧重获市场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