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戏剧重获市场青睐
跨文化戏剧重获市场青睐
2016年10月10日 16:06:04 浏览量: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泺清
近日,导演铃木忠志的《咔哧咔哧山》和《厄勒克特拉》在北京古北水镇的长城剧场演出。这两部作品分别由古希腊故事和近代的日本故事改编而来。
事实上,已过70古稀之年的铃木忠治,不仅大量签约中国演员,而且一直致力于跨文化戏剧的排演和传播。
近几年,中国戏剧界对于跨文化戏剧的探索一直没有止步,国内舞台试图将西方经典剧目与中国传统戏曲结合。例如,京剧《朱莉小姐》、《王者俄狄》、《等待果陀》、《李尔王》等,越剧《简·爱》,秦腔《浮士德》,梆子《约/束》(改编自《威尼斯商人》)。仅《哈姆雷特》一剧的改编就有很多版本——川剧《杀兄夺嫂》、越剧《王子复仇记》、京剧《王子复仇记》等。
跨文化戏剧同戏剧一样,受众群体比较小众。由于混合了多种文化形式,以至于观众口碑各有不同。因为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次新的尝试,同时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戏曲内核,所以作品的关注度较高。
对于跨文化戏剧的定义,法国戏剧学者帕特里斯·帕韦斯在《跨文化表演读本》中提出:“它混合来自不同文化区域的表演传统,而有目的地创作出一种新面貌的剧场形式,以致原先自身的形式变得无法辨认。”德国学者艾利卡·费舍尔·李希特认为,当初的跨文化戏剧有一个前提,是在演出中观众能够区分什么是自己的文化、什么是来自于其他的文化,而现在这种区分已经比较模糊了。
据了解,有学者将跨文化戏剧的研究成果分为3种,从内部着手分析跨文化戏剧内容中的异质文化形象以及包含的文化意义;从外部着手分析跨文化戏剧的改编方法,以及表演形态上所表现出的意义,并从中反映出的不同价值观念;高度概括出理论,并阐释完整的跨文化交流模式或跨文化戏剧理论。
一直以来,跨文化戏剧得到了大量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京剧表演艺术家邓萍提出设立“中国戏剧日”的建议。邓萍表示,要利用好“戏剧日”这一平台,促进我国传统戏剧的跨文化传播、重视和保护,让中国的汤显祖走向世界的同时,深入到中国文化传承的血脉中去。
市场方面,跨文化戏剧作品拥有戏剧、戏曲,甚至电影方面爱好者的支持与捧场。同时,在不断地探索中,跨文化戏剧尝试将戏剧结构引入戏曲中、设立艺术总监、艺术顾问、制作人等新分工,并更加注重营销与推广。这些新概念、新分工的引入将更好地推动跨文化戏剧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0-08大妈+现代舞,不是没有可能
- 2016-10-04文化自信与文学发展
- 2016-09-30戏曲回暖的“三昧真火”
- 2016-09-30文化自信是理论自信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