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92个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 是教育改革风向标吗?

2016年11月01日 20:46:51 浏览量: 来源:浙江新闻APP 作者:郭奕麟

  质量标准是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最低要求。它有两个层面;学历学位标准和学科专业标准。

  学历学位标准是由不同“层次”和“类型”所构成的质量标准体系。纵向维度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等三个层次;横向维度包括一级和二级维度。其中一级维度包括各学科门类,二级维度包括人才培养类型(如学术型、应用型等)。

  学科专业标准是以《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为依据,形成的相应学科(对于研究生)和专业(对于本科生)的质量标准。该质量标准按不同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类型也形成了一个标准体系,该标准体系是学历学位标准体系在学科专业层面上的具体化。

  1、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问题突出

  大学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的人才,但是多年以来,大学里“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虽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这一现象有所改善,但是从全国高校的整体情况来看,高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教师投入、师资保障还是没有完全到位。

  2、社会对教育的评价标准趋于多元

  社会对教育的评价标准和人才的需求逐渐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这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开始着手推动教学质量评价监督,要求高校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自评体系,开展对高校教学质量的审核评估;对高水平大学的工程、医学、金融、会计等职业性强的专业,开展专业认证,确立国际标准;支持第三方社会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校教育教学评价。

  3、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是基本要求 不是最终要求

  如何培养出创新性、拥有高科技时代竞争力的人才,从而避免千篇一律和机械复制?

  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国家提出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是一个基础标准,是基本要求,不是最终要求。也即每个学校应该按照达到这样一个基本标准的基本要求,每个学校必须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上达到国家的基本要求,由此来保证本科学位的质量,它是出台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国家质量标准的根本目的。

  但在执行这个国家标准的时候还需注意:第一,必须还要给学校自主权。为避免人才培养的“千校一面”,便既要有国家标准,同时要扩大学校的自主权,让学校有课程设置的自主权,同时有探索教育模式的自主权,这样有助于学校在国家标准制度基础上培养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

  第二,在落实国家标准的时候要注意一个数量和质量的问题。除了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外,还要强调对课程的质量监控,这就需要有教师评价体系,真正从教育质量角度评价教师的教育贡献或学术贡献。

  4、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

  如今建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和保障体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通行法则: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不但依靠大学共同体的力量建立内部培养标准,更联合社会尤其是工商界的行业力量建立外部培养标准,使得本科人才培养更加能满足社会需求。而欧盟更是通过博洛尼亚进程等行动计划,建立起统一的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