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素质教育的新实验——“双惟”班的十年长跑
大学素质教育的新实验——“双惟”班的十年长跑
2016年10月28日 10:44:42 浏览量: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任江华 何 璐
为了梦想携手前行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能够走得更远”
肖勇一瘸一拐走向讲坛,痉挛的双手抱紧了话筒。虽然口齿不很清晰,但他一开口,台下会意的掌声依旧。
5月29日,肖勇第二次登上“双惟”青年论坛。上一次是在2012年5月的“双惟”学子证书授予仪式上,当时他以“蜕变”为题,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成长之路,誓言要跨专业考取中医学研究生。这一次,他是作为毕业的“双惟”学子代表返校参加双惟班创立10周年交流会。
出生时难产,肖勇曾命悬一线。产医束手无策,是一位老中医用银针扎活了他,但肖勇从此落下了残疾。他一边抱着药罐,一边艰难求学,终于跌跌撞撞考入江西中医药大学。同龄人的误解、陌生人的嘲笑,更使肖勇内心深处的无助与自卑感如影随形。
“这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队友们自信的笑容、热情的呼唤,深深地感染了我。‘双惟’,就是要让自卑的人不再自卑!晨跑,让我改掉懒散的坏习惯,潜移默化中磨炼了意志;晨读,让我重新拾起激情燃烧的感觉,不知不觉中增加了知识积累……”肖勇回顾了如何从风雨无阻的晨跑,开启自己的双惟班磨砺之路。
肖勇本科读的是医学营销专业。晦涩的医用古汉语,五年制中医专业的学生都觉得学起来困难,何况是一名非中医专业的学生跨专业考研?也许源于婴幼时期中医的救命之恩,凭借着较好的文字功底和对中医的浓厚兴趣,肖勇很快入门了,对《黄帝内经》的领悟超乎常人。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9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研究生。肖勇创作的长篇青春励志小说《爱在岐黄路上》,激励了很多处于迷茫中的学子。
“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粒成才的火种,都有成才的动力,只是因为各种外在条件的限制没有被发现,双惟班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学生能够感知到每天的进步。”曾担任双惟班指导教师的廖东华说。
开地力也·海力力内心的火种就是在双惟班点燃的。这个有着深邃双眸的维吾尔族姑娘,出生在新疆吐鲁番市托克逊县。“小时候,最远的地方我只去过吐鲁番,而且那回还不小心跟父母走散了。从那以后,他们就不轻易让我出门了。”2013年9月初,开地力也来到江西求学,因为一时不适应内地生活,一度备感迷惘。
一年后,读完预科的开地力也进入江西中医药大学医药营销专业学习,在室友的鼓励下,加入了双惟班。“在双惟班,老师给了我很大帮助,给我机会,鼓励我、指导我,我感觉自己心中的小火苗被逐渐点燃。”开地力也笑着说。
开地力也经受了“魔鬼般”的训练:普通话讲不好,就每日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学吐字发音,练绕口令;英语薄弱就从ABC、音标开始学;汉语不好就写读书笔记和成长日志……使出了“洪荒之力”,“我终于敢开口说普通话,还能用汉语写文章了。”开地力也脱胎换骨般的改变,惊呆了身边的人。
此后,开地力也又通过竞选担任了“双惟”记者团团长,拿起相机去捕捉双惟班感人的一幕幕,并创办“双惟青年”微信公众号,发布队友们的原创日志、读书笔记,迅速吸粉8000余人……“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更不敢去做的事。如果没在双惟班,没有队友的帮助,没有老师的激励,我可能还是那个很不自信的女孩。是‘双惟’给了我希望,给了我成长。”在开地力也的感染和带动下,古丽妮萨、热米拉等8位来自新疆的小伙伴也加入了双惟班。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能够走得更远。”与肖勇、开地力也一样,一个名为“不弃疗”的学习小组也践行了双惟班的这一格言。
2014年初,2011级临床医学院的郑婉与邹昆、贾广枝等11位双惟班学员组建学习团队“不弃疗”小组——“永远不放弃治疗学习小组”的简称,寓意不管医生还是患者,都不该在本该争取的时间里放弃治疗。
“就是想通过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实现有效的自我管理。”郑婉说。
有了想法,有没有办法?郑婉和组员们自创了一套法子。
中医经典理论是组员们每日必学的内容,但大多晦涩拗口、难记易忘,小组便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来安排背诵内容和时间。
以东汉张仲景的著作《金匮要略》为例,在学习安排表上,记者看到,第一天背诵的内容,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将至少循环背诵4次,根据这个曲线设计,将最大程度减少遗忘;在专业学习上,他们将各门课程学习计划汇成表格,根据每章节内容,安排小组成员轮流出题练习。为提高效率,出卷人提前将所考知识点从书本中找出理论依据,并标注页码。
据不完全统计,“不弃疗”小组共整理学习资料783份,达300多万字,垒起来有2米多高!大三下学期的期末考试,大部分组员专业成绩都达到90分以上。2016年,“不弃疗”小组全体成员参加考研,全部上了录取分数线。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生工作处做过一次调查——为何加入双惟班?最多的答案是:因为双惟班里有一群优秀的人,他们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同这样一群人在一起,可以共同成长进步。“双惟班不只是一个坚持晨跑的团体,更是一个特别会学习的团队,自创建以来,共有267人考取硕士,18人考取博士。”双惟班指导教师、学工处处长温泉说。
“教育的进程是从他控向自控的转换,教育的双方要完成角色的转变。双惟班‘学为先’的理念,就体现了教育的这一转换功能。顺利完成这一转换阶段的学生进入社会后,可以通过自我教育来实现知识积累,通过自我管理来约束反道德行为,通过自我激励来应对挫折缓解压力,通过自我提高来承担社会重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许燕教授分析道。
责任编辑:楼昕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0-16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引发思考
- 2016-10-23175所高校撤销576个学位点
- 2016-10-27如何激发高校科研的“洪荒之力”
- 2016-10-25谁给“牛孩”指明人生方向
- 2016-10-25高职毕业生留校工作:美丽的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