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不辜负 这个产生思想的时代

2016年07月29日 14:44:23 浏览量: 来源:《宣传半月刊》杂志 作者:胡笛

  xc1607b032_conew1.png

莫桑比克总理艾雷斯·阿里(左二)参观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

   浙师大非洲研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从2011年创办“中非智库论坛”,纳入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至今已在中国和非洲举办五届会议,形成系列重大成果。国务委员杨洁篪等领导多次出席,赞誉智库论坛有力推动了中非思想交流对话;创办《非洲研究智库专刊》内部报告,向各级政府提交大量咨询报告,多篇被《教育部简报 高校智库专刊》录用呈交中央领导,资政功能明显;配合国家重大活动,引导公共舆论,促进中非交流。多次到国务院、外交部、商务部提供国家领导人出访咨询,受到国家部委高度评价……

  这样一个“高大上”的智库,来自浙江的一个省属高校——位于金华的浙师大。其起步毫不起眼、举步维艰。

  “1995年底,我赴喀麦隆访问,外交部驻喀麦隆大使说的一段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如今已是杭州师范大学校长的杜卫回忆起多年前的一次出国经历,依旧感慨。他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非洲,我们不能放弃对非洲的关注。”

  那时,杜卫还是浙江师范大学的副校长。回到国内,他对校长转述了大使的话,并讲述了他在非洲的见闻。

  1996年,浙江师范大学第一批赴喀麦隆的两位教师启程,在雅温得第二大学建立了中国汉语教学中心。

  “雅温得第二大学主要是为喀麦隆以及邻近的西非国家培养国际关系人才,学校建在一个山坡上,很简陋。当年用于这一项目的资金也非常紧缺。”杜卫回忆。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类似“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中心建了起来,并发展壮大。2001年,浙江师范大学开始承担教育部援非培训项目;2003年4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教育研究中心成立;2007年9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IASZNU)成立,这是中国高等学府中第一家综合性的非洲研究院。

  “中国在认知非洲文化魅力及特殊价值方面比西方晚了一个世纪。”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说,就非洲研究来说,美国的主要大学一般都有系列非洲课程,而我国对非洲的研究十分薄弱。

  “当年谁能想到,今天的中国会与非洲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一带一路’如此需要对于非洲的了解、需要关于非洲的研究。”杜卫说,“当年大使的话成为了现实。”

  如今,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已成长为国内非洲问题研究的一流智库。

  “这也让我感到,还是要支持、鼓励学者保存自己的研究兴趣。因为没有人知道,明天国家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研究。”这是杜卫在高等教育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肺腑之言、经验之谈,“这也是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的,有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

  作为知名学者、无党派人士,杜卫将习近平总书记的“5·17”讲话读了很多遍。

  “我很激动。这一讲话既表达了执政党的态度,也充分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杜卫说,“这么多年来,尤其在应用型社会科学领域,我们最好的专家都是国外培养的。而我们对哲学社会科学基础性学科的重视、对这些学者的关心,有,但远远不够。”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