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府概念的演进:从虚拟政府到智慧政府
电子政府概念的演进:从虚拟政府到智慧政府
2017年04月11日 11:35:10 浏览量: 来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作者:张锐昕
二、从虚拟政府、信息政府到一站式政府
由于占据技术设施先进、实践应用领先、理论成果前沿的绝对优势,美国在电子政府(初期理论界更多地使用数字政府一词)理论和实践方面一直占据领先优势,处于引导地位,它所倡议、实施的虚拟政府、信息政府以及欧洲最早提出的一站式政府,从以职能为中心到以公众为中心,从技术驱动到需求驱动,旨在令公众满意,相关成果被各国政府争相借鉴吸纳,成为促进电子政府发展的引擎和助推剂。
1.虚拟政府
虚拟一词“表示潜在的可能性,它像现实一样真实,但却是用不同的方式”③。相应地,虚拟政府是在虚拟世界——网络空间中运作,它是现实政府在网络空间映射的结果,是像现实政府一样真实的虚拟实在,它可令政府工作人员在电子化方式下一起工作,通过电子化手段交流互动,利用信息技术代替组织某些部分行事或增加组织某些方面影响,具有随时开放、成本低廉、可忽略物理位置和组织边界合作、解决问题不需让人面对面等特点,可借助虚拟化应用、以虚拟化方式付诸实践。
一般来说,组织可以虚拟化的内容有五方面,包括组织的位置、组织接口或边界、组织过程、组织结构和产品/服务,而驱动组织虚拟化的原因有三点,主要是:要对市场快速变化作出反应,使能技术(包括计算机、计算应用程序和局域网等通信网络)的可得性,以及减少成本的要求④。可见,虚拟化具有能够帮助政府“超越现实,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⑤的潜能。
电子政府原本自政府办公自动化发展而来,其原意就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构建一个虚拟政府(virtual government),“目的是使政府与公民(G2C)、政府与企业(G2B)、政府机构之间(G2G)更友好、方便、透明、低成本地互动”⑥。虚拟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在政府机构之间互联,建立交流沟通渠道,推行跨部门合作,因此,自提出到现在,虚拟政府一直被视作电子政府的最重要的内涵和精髓,其内容和形式建设也由此成为早期电子政府构建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只是由于遭遇来自官僚体制内外的各方阻力的原因,使得政府机构接受虚拟政府观念乃至将其付诸行动的进展一直缓慢,导致很多国家的政府部门至今还在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弥补后台建设的缺陷,无疑限制了政府机构之间的流程重组和业务协同,制约了电子政府业务流程自动化的脚步,对电子政府快速发展极为不利,这种局面必须加以改变。
“虚拟政府指的是这样一种政府,它的信息流动和传播流动越来越依靠网络而不是官僚渠道或其他正式渠道……它的政府组织日益存在于组织间网络以及网络化的计算系统内,而不是各自独立的官僚机构内。一个虚拟政府由许多覆盖在正式官僚结构之上的虚拟机构(是由网络化的计算机所连接起来的组织)组成。”⑦由此,虚拟政府因为能用电子化的手段低成本地运作并迅速地响应需求而成为电子政府的一个重要的连接渠道和运作载体。电子政府原本就是要构建一个跨越时间、地点、部门的全天候的政府服务体,那么,既然虚拟政府能够帮助它达成这一目的,它理应受到政府机构的热烈欢迎。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原因主要在于:无论是政府外部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内部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相关应用系统开发、工作人员终端购买、上网费用等,都需要政府机构在建设初期投入大量资源,之后的长久运行也需要支付大量的维护费用,况且新的合作环境对业务流程、合作模式等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流程、机构等进行再设计,需要开发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实现综合业务管理和数据分析,需要从单个的应用程序过渡到更大的集成程序和数据共享,这些内容建设都牵涉到个人和集体利益平衡问题,需要赢得政治、行政、财力、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方能解决。现实中,因为相关问题解决不好,资源不能到位,往往会招致机构对快速推进虚拟机构及虚拟政府建设的诸多抱怨,也导致一些分歧产生。此外,技术采用的路径依赖问题需要克服,具体部门在政府内部利用技术方面的角色需要明确,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以保证电子政府能更好地把握数字化和自动化的机遇,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科学决策水平,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更多的信息和服务。可见,虚拟政府建设阶段不可跨越,落下的功课需要补上。
2.信息政府
就信息体量而言,政府无疑是最大的信息机构。信息是政府管制和管理的基础,也是政府决策和服务的支撑。对政府来说,信息非常重要,拥有大量的信息很重要,很好地驾驭信息更重要,这就需要对信息流动的任务及其过程予以同等关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戴维·雷泽尔(ViktorMayer-Schonberger和David Lazer)曾提出,“电子政府太多关注于技术——技术上可行——而不是信息的流动。”⑧苏巴斯·巴特纳格尔(Subhash Bhatnagar)在比较电子治理和电子政府时,也对电子政府提出过批评,认为“在向所有利益相关者提供服务中,电子治理关注流程,而电子政府主要关心产出。”⑨令人欣慰的是,电子政府不关注信息流动这一缺欠因信息政府(information government,简称I-government)的适时应需提出而得以弥补。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戴维·雷泽尔在《电子政府和即将到来的信息政府革命》一文中提出,电子政府“要牵涉流程反思,借此社会共同决定怎样达成确定的目的。我们需要将电子政府构建进展到信息政府”⑩。在另一文中他们又提出,“信息政府不是电子政府的另一个阶段,不如说它是一种概念上的拉长,以提供一个互补的观点,来理解政府变化的性质及其与公民的关系。”(11)这些观点提醒我们:第一,不管是把信息政府当作电子政府的一个阶段来看,还是看作电子政府概念的延伸,它都是电子政府需要建设的内容,是电子政府必须有的经历,是其有益补充。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政府以包容、开放的胸怀拥抱信息政府;第二,流程反思不只局限于政府内部,还有政府外部,故而信息流程再造(包括公民和政府之间的接口设计)会牵涉政府改革及其内外部关系,既然任何信息流程环节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政府整体,而流程再造又要由社会共同决定,政府就应有勇气面对信息政府建设的互动难题,担当起相应的责任;第三,信息政府并不是要我们放弃电子政府,而是提醒我们,当电子政府发展到了作为组织设计的关键驱动因素的信息流程已经成为其继续前行的阻碍时,就需要适时实施信息政府建设,进行组织结构重组,并与社会公众一起解决信息流动中的信息安全、隐私保护和交易伙伴的可靠性等问题,以此为基础使电子政府得以建构在安全可靠的信息流程之上,这无疑对电子政府构建路径和路线选择起到了引导和保障效用。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7-04-07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三条路径
- 2017-04-01我国自主原创手机(移动终端) 动漫标准...
- 2017-03-30领导干部用网: 要“上得去” 更要“下...
- 2017-03-30以“社会协作”拓展公共阅读新空间
- 2017-03-30让时间解决年轻人的焦虑 余世存白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