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重塑新农村的“三美”

2017年02月17日 15:42:09 浏览量: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刘奇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有一段话:从基层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贤文化就是维系着庞大的中国社会正常运转几千年的一个基层力量。但是近现代以来,特别是城乡二元制度以来,农村精英都是单向道地流向城市,当官退休在城里,经商的人也在城里,精英全都留在城里。今天应该把单向道的精英流失格局加以改变,采取一些措施,鼓励退休干部包括工人和经商的人到农村去建设家乡,掀起一场“新下乡运动”。中电集团总工程师刘满堂到山西某村去做第一书记,厅级领导当村官,在当地的影响非同一般。有的人从走出乡村的那一刻,就成为当地的标杆,若要回到乡村去,标杆的价值更大,方方面面都会起到导向性的作用,今天我们应该利用他们的价值标杆引导乡村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尚待开发的资源。

  重塑乡村价值

  五十多年的城乡二元制度把农村搞得灰头土脸,整个社会一提农村就不屑一顾,全社会都认为农业文明是最落后最腐朽最该被抛弃的文明,现在应该是工业文明城市文明时代,不知道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这三个文明必须并驾齐驱,缺一不可。没有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就是空中楼阁,没有农业文明,城市文明也起不来。城乡关系就像夫妻关系,各有分工各有职责,缺谁都不行。

  现在有个说法,“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三农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解决起来越来越难。今天必须重振农业文明的雄风,全社会都要认识到,三大文明是并驾齐驱的关系,是人类文明的三驾马车,缺一不可。

  今天要重新审视乡村的价值:一、乡村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依托。我们吃的东西都是从乡村来的,人的第一需求是吃,过去是吃饱吃好,现在还要吃得营养吃出健康,今天农业的食物保障功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二、乡村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人类文明的源头都在乡村。我们不能光想从乡村获取物质上的需求,文化上的营养也要注意从源头上去汲取,不懂得乡村文化的传承,是一件十分悲哀的事情。农业文明的文化积累是相当丰富的,农作物文化、农业技术文化、社会管理制度、土地税收、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包括人类文明的黄金定律“天时地利人和”,这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农业哲学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称之为人类文明的黄金定律毫不夸张。三、乡村是中国人的情感寄托。城里人三代之前都来自农村,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留下一份感情,对乡愁都有一份追寻。四、乡村是生态环境的保育者。二产和三产都是破坏环境的,只有作为一产的农业是修复保育生态环境的(当然农业中的污染问题也需要我们关注并加以改进),特别是今天城市病越来越重,人们才醒悟过来,原来乡村最适宜人们生活,逆城市化已经成为一个潮流。中国2015年乡村游22亿人次,而2014年只有12亿人次,一年暴涨10亿人次,专家预测到2020年可能达到60亿人次,这是个庞大的市场。乡村游之所以这样发展有六大动力,即收入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闲暇时间的增多、交通通讯的改变、城市病的剧增、盛世乡愁的呼唤。要看到乡村的价值,一定要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乡村环境,保护好乡村的生态。全社会要重新看待乡村,把乡村的价值宣传透,让全社会明白,没有了乡村,人类文明就无法延续下去,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载体,缺一不可。

 作者: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农经学会副会长 刘奇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