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让故乡更近一点
村晚:让故乡更近一点
2017年02月10日 09:55:02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张磊
故乡是什么?一桌饭菜,一家人,一辈子。
每年春节,回家成为人们不可避免的话题,也成为了头等大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故乡是热闹与忙碌的地方。
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故乡既是生存家园,又是精神居所,它的精神意义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乡村社会日渐衰败,乡土文化也日益荒漠化。
在浙江乡村,农村文化礼堂独树一帜,在接续、传承与发展乡土文化的过程中积蓄着新的力量。这几年来,农村文化礼堂立足乡村浓郁的文化底蕴,从文化自发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觉与创新,逐渐形成了独有乡土特色和草根文化的“我们的村晚”。同时,在各地政府和媒体等社会力量的推动下,“我们的村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作为乡村文化的载体,“我们的村晚”实现了乡村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昔日麻将声声,如今村歌嘹亮,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乡民找到了健康快乐的方式,“我们的村晚”这台乡村大戏已经成为了浙江各地乡村新年俗。
农民演、演农民,农民在丰富多彩的文化中找到健康快乐的表达方式。“我们的村晚”让春节文化娱乐回归本真,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村民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不断发挥自身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不断地参与中“且陶陶,乐尽天真”。80岁老人仍然老当益壮登台唱劲歌,十里红妆在喜庆与热闹中讲述着浙江乡村婚俗的变迁,一群活跃在底层的民众用自己的智慧来延续着古老乡村的独有魅力。
乡关何处? 当浓郁的乡土气息、全民参与的草根特色以及原生态表演构成村民们欢喜过大年的狂欢景象时,故乡的年味及故乡的记忆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个人心中。“我们的村晚”在丰富群众生活的同时,也在助推每一个人“回归故乡”都能身有所栖,心有所寄。“村晚”孕育传承着悠久的农耕乡土文化,跳蚤舞、剪纸、虎头鞋……通过一系列自娱自乐的活动,“村晚”在传承与发展中逐渐唤醒村民的文化自觉。政府的主导、社会力量的协同参与、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促进了乡村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家是对于乡愁的记忆,故乡是对于乡愁的守望。记住故乡,记住乡愁,也是“我们的村晚”极力承载的一部分。各地市结对走亲,走的是文化,接续的是绵延不断的乡愁,传递的是浓浓的乡情。
万家灯火,这是中国老百姓普普通通的生活气息。“我们的村晚”接续渐渐消散在人间的“烟火气”,延续深藏在乡村的乡间记忆。这是浙江乡村的一张记忆卡,储存着老百姓生生不息的乡土情绪和游弋他乡的归途人满满的怀念。
吾心安处是故乡,告别娱乐匮乏和物质贫瘠的年代,“我们的村晚”让温润文化生活、慰藉人伦的情感的“精神食粮”丰富起来,让故乡更近一点,让“年的记忆”更加走心。
相关阅读
- 2017-02-10在诗意里追寻“文化原乡
- 2017-02-09国家级非遗闹新春
- 2017-02-09光明日报:善待遗产 延续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