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兰:从众媒到智媒:泛传播时代的传媒业生态
2016年中国全媒体高峰论坛
彭兰:从众媒到智媒:泛传播时代的传媒业生态
2017年01月06日 17:01:37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彭兰
智能化新闻模式
未来的机器和智能化技术与新闻的结合,可能产生什么样的模式?
第一,个性化新闻。例如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个性化信息推送。今天我们看到的业界实践中还包括社交化新闻对话的过程,也是和个性化新闻联系在一起。我们没有找到新闻阅读对象的时候让社交机器人和你对话,慢慢做模拟的个性,给我们寻找合适的个性化信息,这是国内外媒体正在尝试的事情,和今天纯粹用算法做匹配的机制不完全一样,未来还会生成所谓的定制化信息的生产。
第二,机器新闻写作。现在基本上的共识就是机器人在程式化,在有现成模版的情况下可以循规蹈矩地完成新闻写作,在财经新闻、体育新闻写作等方面有优势,甚至可能可以解放人。但是,未来机器写作到底能不能产生情感、产生个性、产生文学性的操作?过去我们觉得这个部分是不可撼动的人的创造价值,可当我看到IBM机器可以写古诗,微软机器可以写对联的时候,腾讯会议上香港的人工智能专家说未来可能把两部武侠小说变成一部新的武侠小说,我突然发现我们对机器人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但即使有一天机器可以做有温度的创作,人为写作仍然有不可替代的地方。关键就是我们需要人和机器相互融合的创作能力,机器更多地应该帮助我们发现选题,挖掘深层次规律,预判传播的效果,而不是简单地只是在目前的这个层面上做一个发稿的机器。
第三,传感器新闻。这个传感器新闻包括传感器作为一种新闻采集手段对新闻生产的影响。当我们现在都开着空气净化器的时候,小米公司也许对于北京地区家庭内的空气状况比我们所有媒体了解的都要深层,因为这些数据都被他们所掌握了,当每个人戴着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这些技术公司对北京地区、杭州地区居民的身体状况的深层次动态可能会比媒体要了解的更多。所以,可能未来我们需要有这样一些新的合作伙伴为我们从更深的层面,从更广的广度获取新闻信息,带来新的可能性。传感器还有“用户反馈”的价值,信息反馈的机制可能需要获得用户生理上的数据,如心跳、脑电波、眼球运动轨迹或者是其他。
第四,临场化新闻。不管是视频直播,还是VR/AR都在塑造一种新的现场感。上午杨晶老师的发言是电视媒体如今在直播方面非常专业的经验和模式,包括特别高大上的机器,这个当然是任何的自媒体不可能企及的。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网络视频直播,更多是因为可以超越电视记者的视角、超越导播的视角去看媒体看不到的视角。如果电视媒体用传统经验、传统模式做网络视频直播,有可能并不能带来期待的效果,对于临场化的感觉塑造不如网红做原始化直播。“你所见即你所得”,就像看剧场表演和看电影的区别一样。话剧中我们每一个人注意力的焦点不一定在主角身上,可能被角落里一个特别不起眼的小配角吸引。电影和电视把我们视野限制在某几个焦点上。如果真正的临场感和电视塑造的二维平面中的临场感不同,AR/VR会重新建立我们对现场的观察。
第五,分布式新闻。我们可能有很多的新闻题材、报道是所谓的分布式的,这是我借用计算机的术语,从“分布式计算”来的。在报道跟进过程中,包括报道深化的过程中有很多主体共同参与,这里一定会有专业媒体的核心地位,但还会有越来越多来自用户,甚至未来来自于智能物体信息资源的贡献。
以上是智能化可能产生的一些大的新闻模式。我不认为这些模式是未来的唯一模式,我们需要的是关注这些动向并且及早为这些动向到来以后如何确立人的价值做相关的思考。
传媒业生态
关于“生态”,这是论坛很核心的话题,我从四个维度来认识它:
第一,用户平台的重构。
关于新媒体的认识不完全建立在用户平台等概念上。无论如何,未来我们的根基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会与用户相关,用户在哪,我们能够在哪立足,甚至我们是不是真的能在这个地方建立自己强有力的优势都会影响未来媒体的生存。用户平台,是影响未来整个传媒生态非常重要的维度。
但是我思考用户平台的时候,更多地关注物联网技术的动向。除了过去大家已经谈了很多的人的平台,尤其是今天语境中的社交平台,在物联网技术推动下,我们需要注意到有的时候人的行为、人的观测需要借助新的参照物。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一个人的数据化会借助物的平台,比如说如今物体、人的活动轨迹更多用手机GPS数据来描述。当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用户、更精准地做用户分析时,需要把物体平台的数据纳入到我们关注的范围。还有环境相关的数据,还有虚拟环境的营造,这些都是用户平台的构成要素。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我们对互联网连接的认识越来越深化。今天我们都在说的几个连接:人与内容的连接、人与人的连接、人与服务的连接,这是目前为止新媒体所追求的目标。但是更长远来说我们要实现的是人与物、物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更复杂的连接关系。这个说法今天来看似乎有点超前,似乎无法到达这样的程度,但是长远来看谁在技术上拥有优势,谁就可能在未来成为用户平台的主导者。为什么我们传统媒体在所谓新媒体用户平台方面有点落后,可能就是我们对这些新的连接动向的反应速度有点慢。微信这样的社交媒体可能会展现,未来物联网平台会成为我们用户平台。
第二,新闻生产系统的重构。
我试图描绘未来可能的新闻生产系统。系统中自媒体、专业媒体以及其他机构共同作为传播者,对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加工的系统处于核心。因为在今天多数的媒体中,尤其是纸媒中,这样的系统和媒体完全整合在一起,我们似乎没有独立于媒体之外的新闻数据的分析、加工、存储系统,我们完全是依靠媒体自己的采编系统来完成。但是去年谷歌推出新闻实验室、今日头条开始做今日头条媒体实验室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种趋势:一些技术强势者在自己的技术平台上搭建一个为媒体提供服务的平台。谷歌强调自己的优势是数据的分析,今日头条在做媒体实验室产品推广时,特别是当面向媒体人做推广时,也强调有数据的优势。可以通过他们的系统去分析最近几天热门话题,如果做选题策划时可以从数据系统里寻找资源,并且当你完成报道需要做可视化生产时,系统里有相关的工具。
可能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技术系统以它的优势、以它的某种特长进入到新闻生产系统中。我不是简单的把它当做好事来看或简单加以否定,更多地是说明正在形成的这种局面对我们媒体意味着什么,这需要我们未来深刻的关注,并做出我们的回应。
第三,新闻分发平台的延展与重构。
“分发平台”这个词新媒体用的很多,但是我们很多时候不得不接受这个词,因为分发平台和过去新闻传播平台的确有了很多不同。从过去传统媒体时代自产自销的局面到今天多元化新闻分发平台共存,是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不断入侵的典型线索。第一代新媒体分发平台是门户网站,把多来源媒体内容进行聚合再以人工方式进行分发。到了搜索引擎时代,我们看到的是搜索引擎用技术进行多来源信息搜索,并且通过算法进行分发。这个算法在搜索引擎时代对我们传统媒体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很多媒体网站都在做搜索引擎优化,因为我们在那样的时代已经受到了技术牵制。社交媒体用人际网络完成大众传播,这是非常重要的变化。这看上去是一种回归,我们似乎回归到人际传播时代,但是这样一个人际网络构成的大众传媒的信息广度和深度都是以前的大众传播时代、人际传播时代没有办法企及的。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7-01-06杭州市唱响“杭州正能量”网上好声音
- 2017-01-06二〇一七,总有一款 “新 ”生活适合你
- 2017-01-052016中国互联网10大现象
- 2017-01-05深度融合构筑媒体新版图
- 2017-01-01《浙江日报》新年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