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兰:从众媒到智媒:泛传播时代的传媒业生态
2016年中国全媒体高峰论坛
彭兰:从众媒到智媒:泛传播时代的传媒业生态
2017年01月06日 17:01:37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彭兰
主办方指定的题目是从“众媒”到“智媒”,这两个词不是我的发明,是这两年腾讯网络媒体高峰论坛的关键词。去年用的是“众媒”,今年用的是“智媒”。这两个词是否能沉淀下来成为广为接受的概念,还需要时间来做出回答。但至少“智媒”这个词今年已经被一些媒体关注到,这是一种新的现象,是网络媒体可能出现的阶段性特征。
众媒时代
在这四年与腾讯合作的《网络媒体趋势报告》中,每一年我都在试图描绘出网络媒体的进化过程。我把这个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其中每一个阶段会有一些不同的特点。比如说门户时代,虽说是新媒体,但事实上还是专业化传播的延续,具体包括它的传播模式、传播者的构成等等。到了WEB2.0时代,用户参与是大的动向,是众媒出现的基本前提。而众媒阶段,是多种媒体形态、多种传播主体的共生。但是我用了一个描述,众媒时代是多种媒体形态、多种传播主体的共生。
去年的报告结束时,我提出了一个关于未来的观察,就是“万物皆媒”和“人机共生”,就是“智能化媒体”。我们在某些时候过于焦虑或者过早地把任何一个新技术定为一个时代或者一个元年,这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反思的地方。但的确每一个阶段会有不同的特征,从网络媒体的进化规律来说,从专业传播到用户参与,到多种媒体、多种主体共生到今天我们说的未来走向,大致逻辑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众媒表现是什么?去年报告中我梳理了五个“众”:媒体形态多元化的“众”;生产主体的“众”;传播结构的“众”,今天的大众传播变成了一个新的模式,基于人际关系网络,以社交传播为基础,这种社交化的传播使每一个人成为了传播网络中间的节点,成为了传播网络中很重要的角色,社交化传播变成大众化传播新的模式,虽然它没有替代传统大众传播,但是毫无疑问是和过去不一样的模式;媒体平台的“众”,新媒体不仅仅谈内容,也要讨论怎样把用户关系结合在一起,怎样把服务和社交结合在一起,某种意义上关系平台和服务平台也成为了媒体的一种组成部分;多屏跨界的“众”,从终端角度来说,终端多样化也是一种众。
这是我理解的众媒,和腾讯当初提出的众媒概念不完全一一对应,他们更多强调生产主体的“众”。
智媒时代
今年我们再一次看新媒体发展动向的时候,不管用“智媒”还是“智能化媒体”的概念,主要特征可以总结为三句话:
第一,从过去以人为主导的媒体,发展到未来万物皆媒的景象。
第二,人和机器的智能融合。
第三,人工智能希望能够带来自我进化的必然结果。关于未来人类社会自我进化和媒体自我进化的判断我个人还是比较认同的。
智媒的技术基础,我仍把社会化媒体放在中间位置,即使是谈人工智能也离不开在这个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社会化媒体的铺垫。所有生产环境里都会出现智能化的影子,这种智能化对用户分析带来的挑战就是场景化分析和精准判断。上午很多嘉宾提到了智能写作和机器写作,传播的体验方面除了无所不在的泛传播还包括新闻体验的临场化、互动反馈。当我们用可穿戴设备和传感器做未来用户分析的时候,可能会产生把用户反馈深入到生理层面的可能性。
所有这一切都会带来传媒业界的大变化,我们探讨这样一种大变化并不是仅仅只是为了关注变化本身,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找到在新的变化版图中,传统媒体、专业媒体的价值所在。我相信大家在上午的发言中有一个共识,也是我认为我们必须要坚持的,就是“专业价值”。这种专业价值在机器到来的时代甚至变得更为宝贵,更需要我们珍视。
但是我们不能无视传媒大格局的变化。我们需要在已经变化的版图中调整自己的坐标,在这种坐标下重新建立起我们的价值,这是我们要认识未来传媒业格局的基本原因。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7-01-06杭州市唱响“杭州正能量”网上好声音
- 2017-01-06二〇一七,总有一款 “新 ”生活适合你
- 2017-01-052016中国互联网10大现象
- 2017-01-05深度融合构筑媒体新版图
- 2017-01-01《浙江日报》新年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