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新闻理想更接地气的是坚守准则
比新闻理想更接地气的是坚守准则
2016年11月08日 13:02:12 浏览量: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钟的
中国媒体不能拒绝商业,而要学会融入互联网产业,还要在媒体转型过程中保持相对独立的“报格”,抵御住商业对新闻原则的诱惑与侵蚀。
11月8日是一年一度的记者节。记者节是少数几个国务院确定的行业性节日之一。这种特殊的关注毫无疑问地表达了国家与社会对新闻业和新闻记者的期待。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记者节可以是个人盘点职业成绩的日子,也可能是收获荣誉的日子。但是,设置这个专门的行业性节日,其目的显然不只是对特定行业的表彰。舆论监督是新闻的主要功能之一,记者也因此被视为社会正义的守望者。社会关注记者,与其说是关注新闻业,不如说是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因此,记者节被视为是维护记者权益的节日。一个社会的秩序是否安定、分配是否公平、法治是否健全、发展是否可持续,从某种意义上说,观察记者的处境就可见一斑。
在大学的新闻课堂里,先生们常常给准新闻人灌输“新闻理想”的概念。新闻工作者的个人待遇不高,却经常要面临各种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挫折与打击,没有理想与信念支撑,的确很难长久地从事这个行业,更难以在事业上取得成绩。但是,仅凭一腔热血,并不足以创作优秀的新闻作品。何况,从事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理想,新闻理想不比其它行业的理想高贵一等,它更像是行业内部的自我激励。
比理想更接地气的是准则。自中国现代新闻业诞生以来,新闻行业的准则始终在发展与修正。如果以现代新闻的标准衡量,中国出现新闻业的时间不长,其间中国社会又经历了若干次巨大的变化。这意味着中国新闻业的行业准则是非常年轻的,可以说至今整个新闻业仍在逐步适应和调整行业准则。与此相对应的是,在现实中新闻行业的准则屡屡被破坏,有损新闻专业要求和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经常发生。
当前,世界正处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的媒体变革时代。躬逢其盛,中国正与世界同步参与这场变革。这对中国新闻业的挑战是巨大的,不仅仅体现在行业结构与人员的调整,也体现在本来就不强大的新闻行业准则的执行力面临威胁。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1-04从“法律东方主义”转向“东方法律主义”
- 2016-11-03复杂人性深处的执着之心
- 2016-11-03长征:改变世界的传奇
- 2016-11-02非洲留学生中国“跑马拉松淘金”:月收...
- 2016-11-02邻邦海归有没有“求职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