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长征:改变世界的传奇

2016年11月03日 08:53:07 浏览量: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杨雪梅

  制图:张芳曼

  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关注长征,显然是受了斯诺的影响。“尽管二次大战期间我未能去中国,但是我同斯诺的多次交谈,加深了我对长征的兴趣。”关于长征,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这样写道: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一部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那时,索尔兹伯里就决心要实现斯诺的遗愿,争取写出长征的全过程。

  直到1984年,时年76岁高龄的索尔兹伯里才完成了属于他的长征——历时两个多月,跨越7个省,行程约1.2万公里。1985年10月《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在美国出版,在很短时间里就拥有了众多读者,并在欧洲和亚洲的主要国家翻译出版,三年后,在中国也有了中译本。

  “在我们这个世纪中还没有什么其他事件能像长征一样让人如此神往,也没有什么事件像它一样如此深远地改变了世界的未来。”这是索尔兹伯里在书中对长征的概括。

  这些并非夸大之词——在漫漫征途中,红军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了近百条江河,攀越了40余座高山险峰,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征服了人类的生存极限。长征,放在人类历史的哪个时段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迸发于其中的英雄主义火花所燃起的一个民族的梦想,更是怎样强调都不为过。

  有关长征的叙述是无数人反复书写后“层累的堆积”,但不可否认的是,斯诺与索尔兹伯里这两个美国人一前一后写的两本有关长征的名著,提供了关于长征史诗的丰富细节,赋予了长征更多的国际坐标,使它在更为广阔的对比中获得了认同。

  作为20世纪8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美国记者之一,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这本书中显示了一名优秀记者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为了呈现这些“前所未闻的故事”,他调动了所能调动的所有资源,事先做足了功课,不仅查阅了大量与长征有关的资料,咨询了胡华、王愿坚等相关专家,还对幸存下来的高级将领、党的重要人物及其家属进行了扎实而全面的采访,比如陈丕显、伍修权、王炳南、刘英等。重走长征路时,他怀揣着心脏起搏器,携手也已古稀之年的妻子夏洛特和74岁的好友、“中国通”谢伟思,在时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副馆长秦兴汉和外交部资深译员张援远的陪伴下,沿着第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行进,途中也涉足了第二、第六方面军和第四方面军战斗过的部分地区。每到一处他便与当地干部、学者,尤其是革命纪念馆或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座谈。为了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他访问了当时为红军配过伤药、缝制过衣帽、运送过伤员、做过饭、摆过渡的诸多老人,详细了解每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白天采访、考察,晚上则立刻用便携式打字机整理采访素材,索尔兹伯里的“拼命”给随行的中国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