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复杂人性深处的执着之心

——读陆渭南长篇小说《纸媒无故事》
2016年11月03日 08:53:09 浏览量: 来源:凤凰网 作者:马季

  作者:陆渭南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中国当代叙事正在步入一个相对尴尬的区域,社会生活的异常丰富和复杂,个人经验的稍纵即逝与自我怀疑,以及读者疲惫的阅读心态下对文本有限的耐心,这些累积在一起构成了对写作价值的拷问。小说家遇到的问题不仅是怎么写和写什么,给谁读,也是个很大的问题。有鉴于此,写作者不无焦虑,面对社会审美趣味所发生的巨大变化,面对网络时代作家与读者关系的平面化,是从自我出发走向大众,还是以社会为起点回到个人的经验世界?写作立场提前决定了作家的叙事方式。

  我以为,陆渭南长篇小说新著《纸媒无故事》(江苏文艺出版社,2016年10月版)正是在这样一种人文环境下创作的一部作品。这部小说曾经几易其稿,不仅在结构上,而且在人物塑造上都有过较大的变动,这所显示的不单单是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其中也包含作者对文本呈现的焦虑,即文本对现实的把握是否得体,日常经验是否会遮蔽生存真相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恰恰显示出这部作品对现实的追问与探寻。

  当然,无论题材和角度如何变换,文学的“人学”属性不会改变,需要改变的是作家对生活的重新发现,对不同环境之下人的生存状态的问切与关怀。一部成熟的现实题材小说,必然是从时代的角度出发写人,而不会把讲故事当作终极目标,题材和故事只不过为人物提供展示躯壳的空间。从这个角度上看,《纸媒无故事》观察媒体从业者,但并没有写成一个纸媒产业变迁史,而以一家传统媒体在信息时代和消费时代的巨变为引线,展现人性在俗世伦理中的精神失态与肉体失重。毋庸讳言,变幻莫测的生活让人们置身于现实与虚拟的双重问询之中,它已经超越了镜像,直接呈现为现实中人对想象之物的模仿。法国人文学者勒内•基拉尔提出的“摹仿性欲望”似乎解释了这一习以为常的奇特现象:在现代社会中,“文学与生活已经合二为一,不是因为文学摹仿生活,而是因为生活摹仿文学。”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