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帕蒂古丽的文字寻根

2018年04月12日 15:35:00 来源: 浙江党建网 作者: 本网记者 张磊

  与东海之滨相隔三千多公里的新疆,冰川雪岭与戈壁翰海共生,明镜般的高山湖泊映衬着一望无垠的林海;既有一泻千里的河流、犹如万顷碧波的草原,又有光怪陆离的戈壁幻景、神秘莫测的大漠奇观。龟兹乐舞、克孜尔千佛洞、库车王府……民族在此大聚合,文化在此大融通。

  那里天地辽阔、景色壮美,充满了异域风情和无限神秘感。那里正是帕蒂古丽·依布拉音的故乡。

  嫁到江南去

  帕蒂古丽出生在沙湾县老沙湾镇大梁坡村,那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维吾尔族的父亲、回族的母亲、哈萨克族邻居,她从小被父亲送去汉语学校。从此,她的舌头总是在维吾尔语、汉语两种语言之间打转。

  高中毕业,古丽考上了兰州商学院会计专业。大学期间,除了本专业学习,古丽流连于文学与哲学,写诗和演讲丰富了她的象牙塔生活。那个时候,她开始了大量的诗歌创作。毕业后,古丽从事着自己喜欢的文字工作。为生计,辗转他乡,邂逅了爱情,也开始了一段江南情缘。

  1996年,古丽手中抱着仅40天大的孩子,随丈夫一起来到余姚定居,这一住就是20多年。从大漠到江南,从满眼的黄沙到一片澄澈碧绿。一开始,所有发生的一切正如她的小说《百年血脉》中的场景,充满了冲突和不适。“一张家庭饭桌上,就足以引发一场饮食文化战争,南方的要南方的鱼虾,北方的要北方的抓饭。”

  天生喜欢文化的古丽沉潜在江南文化的哲思流丽中,“我最喜欢余姚的历史人文和民俗风物,我们只有尊重它才能被接受。”古丽强调。

  姚江、姚剧、余姚人……她在灵魂深处感悟着姚江文化的深邃,感怀着先贤的思想境界。为姚剧鸣不平,走访老一辈姚剧艺术家,并写下《秋晚新凉访姚剧》。姚剧的复兴,她功不可没。

  2010年《笔蘸姚江》出版,作为一名记者,书卷里缓缓而来的是清丽隽永的江南气息。江南风物摇曳在她的心中,日日生花,落笔成金,随手拈来,滔滔不绝。

  人生向左,似乎是为眼前物;人生向右,却也能看清来时路。近几年,古丽终于又把目光转向大西北。2009年,她的《孤坟》发表在《文学港》上,从此大梁坡系列散文创作一发不可收拾。《隐秘的故乡》《散失的母亲》《跟羊儿分享的秘密》《混血的村庄》等,那些关于民族身份认同、文化归属的散文里,脉脉流淌着自在的人性。这些散文开启了一扇窗户,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这些视角里有着双重思维的叠印,混合着“原乡人民”的生老病死、柴米油盐和悲欢离合。

  双语的优势使得她能在南北之间游刃有余地穿梭,用维吾尔语采访,用汉语写作。在她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两种不同的文化思维,两种非同寻常的文化景观。

  在文字中寻根回乡

  “在江南日久,儿女各自长大成人,生活安定下来,我才有精神和条件回父亲的故乡。我最强烈的愿望就是去喀什寻找父亲的亲人,既是对父亲的纪念,也是给自己这些年的漂泊和纠结一个安慰。”

  《百年血脉》里,“我”要回故乡了。

  这些年,帕蒂古丽时不时会回到新疆。在南北之间穿梭,在她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上演”着南北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我在余姚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每天都在写南方的文化。我写一个拉二胡唱姚剧的,会无缘无故地想起新疆塔城牧区抱着冬不拉弹唱的阿肯。然而,经过黄沙大漠,视线里会不由自主地叠印出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在帕蒂古丽的思维世界里,这两种文化早已成为生命里不可或缺的部分。

  江南的清雅,西北的粗犷,两种文化亦如人生的两面,都附着在她的生命印记里。“我是个‘两栖动物’,在我的人生天平上,新疆和浙江都是生命的组成部分。”

  古丽认为,当物理的身体回归故乡的时候,两种思维着陆的最好方式是在文字里。文字里可以出现两个故乡,他们可以同时存在,可以用维吾尔语的方式,也可以用汉语的方式。

  文字像一把通透的棱镜,通向了土地的两边,也通向了情感的两端。如今,她的部分散文已经被翻译成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蒙古文、藏文和朝鲜文。她的书不仅为汉族同胞所喜欢,而且在新疆也有着众多书迷,被当地高度认可。

  “能利用自身的语言和写作优势,去做一份事业,我觉得非常荣耀和有意义。”古丽表示,希望长期扎根新疆创作,在这座文学富矿中开垦挖掘,提炼出新疆文化的精髓。

  将民族融合一直写下去

  在散文《水乳交融的村庄秘境》中,以姬村长为代表的少数汉族人在维吾尔族居民的包容和保护下长期生活下来,逐渐形成汉维两族人水乳交融和谐相处的画面。而这一故事取材于库车县齐满镇莫玛铁热克村。

  2015年,古丽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文化援疆记者。2016年,为了挖掘莫玛铁热克村民族团结的故事,她跟着当地“访惠聚”工作组一起驻村近两个月。

  “这个村正在打造成为民族团结村。”2017年8月,古丽随浙江省作协来到阿克苏进行援疆采风。再次来到莫玛铁热克村,她兴奋不已,那些笔端下流淌而出的美好情景正在一天天上演。

  “以一个用汉语写作的维吾尔族作家的身份,以南北生活各20多年的特殊经历,以两地生活建立的双重视野,去挖掘新疆历史,用最现代的写作手法,去描摹那些古老的人物,让历史以新的面目重现,创作出反映新疆多民族生活和维吾尔族历史文化题材的系列文学作品。”古丽自2015年起便一头扎进了文化援疆的征途中。

  2015年,《康村,嗨伊那!》登载在《人民文学》上,这篇纪实散文反映了宁波援疆人员与阿克苏地区库车县维吾尔族群众打成一片,建设家园、发展经济的感人事迹。

  援疆的两年时光里,她完成了长篇小说《柯卡之恋》。小说以维吾尔族最后一个王爷为原型,书写了库恰王两百年的家族历史,几代库恰王在历史长河中驰骋,奋勇向前。除了个人命运的深度审视,小说还将家族历史放置在宏大背景中叙述,古丽用文字见证了维吾尔族与其他民族之间交流融合、共同迈进的历程,也见证了一个民族与一个时代的起伏。

  “我会一直将汉维两族的故事书写下去。”帕蒂古丽表示。

  故乡及民族融合的历史和进程是她叙述的支点,也是进行文化思考的起点。边地的风土人情,异乡的人世浮沉,都一一在她的笔端下蔓延开来,渗进生命里,丰盈而灵动。

责任编辑: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