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居民自治的“良渚样本”

2019年10月21日 11:31:08 来源: 浙江党建网 作者: 本刊记者 汤晓燕

  良渚文化村社区党委书记徐一峰最近脚步匆忙了不少。原因是良渚申遗成功的消息带火了“村子”,考察团一波接着一波。山环水绕,竹影婆娑,良渚文化村既有田园式“熟人社会”的特点,又有现代式公共自治的理念。这里更是代言了中国未来社区生活的新风向。记者走进良渚文化村,一探居民自治的“良渚样本”。

  《村民公约》开自治先河

  在玉鸟流苏广场,一块镌刻着26条“约定”的铁墙引得众人纷纷举起手机拍照。“这是《村民公约》,里面每一条都由村民自发提出、讨论、通过。”采访当天,徐一峰正在向一个考察团介绍,这份公约于2011年正式发布后,社区党委和万科物业还一起成立了“村民公约办公室”,招募业主志愿者担任人行道指挥员、垃圾分类宣导员等,还定期组织业主进行旧物交换,垃圾清扫等活动,通过这些行动来影响更多人。

  社区里的志愿者队伍的“朋友圈”不断壮大,发展到今天,在册的“公约”志愿者人数已达2500余人,自发性社团组织30余个。这些穿着“红马甲”的身影,都成了社区发展的中坚力量。社区的文化艺术中心——大屋顶的运作,就是依靠志愿者来完成的。“我们大屋顶正式员工只有14人,但平均每月举办活动不下20场。这中间的运作,都是依靠志愿者来完成的。”徐一峰自豪地说。2018年3月,晓书馆入驻大屋顶后,这里成了全杭州的图书馆,但依旧是志愿者参与图书管理和日常维护等工作。

  “朋友圈”温暖邻里乡亲

  参观社区,我们沿路遇到居民都会亲切地打招呼、问好。“是不是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徐一峰笑着说,“我们的村民,都是一家人。来自天南海北的陌生人,在这里形成了毫无陌生感的邻里关系。”

  去年的“北归行动”公益搭车活动,是居民志愿者自发组织的成功案例。“当时地铁2号线刚开通,良渚地铁口离良渚文化村还有大约2公里,考虑到大家来往不便,一些居民自发建立约车微信群。”徐一峰说,倡议一发出,居民纷纷响应。但是,这也不是个长久之计。社区党委和公交集团、良渚街道等多个部门进行协商,对良渚文化村内三条公交路线进行优化,实现了良渚文化村公交车与地铁站有效接驳,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

  打造国际化社区新样板

  一些热点难点的问题,大家也会在微信群里提出来,随后会提交到社区。社区会通过定期召开协商议事会议的形式,探讨如何解决。由此,良渚文化村社区探索出社区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者共融共建的新服务载体,共同破解小区治理难题。

  “之前,小区存在乱停车的问题,我们社区先后召开10余次协商会和现场会,形成治理意见,明确要以居民出行和消防安全为前提,由开发商对道路安装硬隔离设施,目前治理方案已在公示期。”徐一峰介绍道,今年以来,社区已通过该机制解决20多个难题。

  在党建引领下,一批高素质且有公共意识的党员带头成为社区发展的原生动力,而开发商履行的公共职能正逐渐退出。发展到现在,这里有一套规范的议事流程:村民提出建议后,由社区党委牵头,号召居民代表、法律界人士、物业公司一起洽谈,形成方案后,公示征求村民意见,实施效果也要公示。

  “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协调好产、城、人、文之间的相互融合,打造有国际推广价值的人居典范和国际化‘善治’社区新样板。”徐一峰说。





责任编辑: 汤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