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亚丽:以文化汇聚人才

2017年07月06日 10:17:49 来源: 作者:


  “四姨娘”的下午茶

  沈钧 赵霄宇


  与冯亚丽相约的那个下午,天气很好,阳光透过窗户斜照在她的脸上,看起来特别灿烂。

  她坐在我对面,感觉更像一个亲切的长辈。说到动情处,眼角中还闪出了泪花。此时,让人感觉到,一个在商海中叱咤风云的“铁娘子”,原来还有这么感性的一面。

  这就是冯亚丽,一个行事果断,但又不失温情的女人。

  冯亚丽谦逊、低调、朴素。媒体上基本没有她的身影,大多数时间,她都是在车间,在职工们中间,她没有企业家的架子,却有企业家最火热的心肠。

  与绝大多数民企老板不同,冯亚丽住在公司的生活区,经常走路上下班,和职工们经常路边聊天拉家常。由于在家中排行第四,她被员工们亲切地称呼为“四姨娘”。

  这位“四姨娘”坦言,在众多职务中,她很看重“党委书记”一职。回顾她的人生经历,不难理解她对党的执着追求。在幼年时期,由于家庭成分问题,兄弟姐妹难以按时读书。在多番努力下,她成为平辈中唯一一个读完高中的孩子。初中时申请入团,多次递交申请后却一直不了了之;高中后申请入党,再次被拒绝后不断追问老师,得知原因后的冯亚丽更加坚定了入党的决心。母亲也曾多次嘱咐她:一定要入党,一定要办好海亮。她时刻把这两件事记在心里。

  退居幕后,冯亚丽的另一个着力点是公益慈善。她常说,企业越大,责任就越大。

  长期以来,海亮一直热衷帮扶弱势群体,不仅设立了慈善基金,还通过“救急帮困工程”“励志助学工程”“温暖关爱工程”与“幸福院工程”,重点扶持贫困大病、贫困失学、贫困妇幼及贫困孤寡人群。2014年底,海亮全面启动雏鹰高飞计划,在未来数年中持续接纳孤儿,照料其饮食起居,直至大学。目前,雏鹰高飞计划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谈起这些善举,冯亚丽总有说不完的故事。

  冯亚丽还很喜欢阅读。“脑子啊,是越用越灵的。”

  初春的傍晚,四姨娘招牌式的微笑,就这样融入到了人的心坎里。


  冯亚丽

  海亮集团党委书记,高级经济师。中共十八大党代表,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Q:本刊记者  沈钧  实习生  赵霄宇    A:冯亚丽


  Q:近年来,海亮集团持续强化职业经理人团队建设,而您本人却将全副精力放到抓好企业党建工作上,您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A:在我看来,企业经营最关键的是一把手的理念,其次是技术和管理的不断创新。有些民营企业难以做大做强,我认为很大原因是老板自身理念不过关。比如一些老板的管理还停留在“用人唯亲”的阶段,还有一些老板即便有了聘用英才的理念,但不敢也不会放权。而我们海亮却一直在企业内推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理念和制度,公司在2000年建立了职业经理人体系,近年更是加大了引才力度。这批引进人才和我们自身培养相结合建立的职业经理人团队,促进了企业的持续快速稳健成长,也使我能够从繁琐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企业发展方向和社会责任。

  党建在海亮,是信仰,是方法,是凝聚人心激发活力的务实之举。集团经过多年实践,摸索出了一条特有的党建之路,就是将党建工作和企业的发展融合在一起,“党、工、团、妇”四个组织一起抓。集团党委探索建立了“双培双推”特色做法,打通了党建和企业发展互促互进的通道。“双培双推”就是把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优秀人才。把经营管理层中的优秀党员推荐为党务工作者,把优秀党务工作者推荐到经营管理层。除了“双培双推”,集团党委还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为中心,以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为重点,以建设高素质的干部员工队伍为关键,进一步推出“双联双引”“双带双促”“双传双创”“双思双爱”,构成5个“双双工程”,使集团党建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有力推动了企业的科学发展。

  因此我认为:民营企业有了党组织,才能稳步健康地发展壮大;我们海亮能有今天,与我们有一个强有力的党组织是分不开的。

  Q:海亮集团发展至今,在业务拓展和跨界并购中有着亮眼的表现,您认为海亮是如何在跨界并购企业中实现“党建强、发展强”这一理念的?

  A:近年来,海亮坚持稳健的经营策略,积极转型升级和发展实体经济。目前,海亮已形成了以有色金属、地产建设、农业食品、环境保护、基础教育、金融服务为主体的海亮产业体系。1997年海亮集团就组建了党委,“党员覆盖率”非常高。其中,董事局9名成员中6名是党员,中层以上经营管理层的党员比例高达96%,19个党(总)支部书记均由分公司负责人兼任。

  为使海亮这艘大航母在商海中驶得更稳、更远,我们坚持企业发展与党组织建设同行。企业建到哪里,党组织就设在哪里。党组织的隶属遵循属地和便捷原则,按照集团党委“统一标准、同一要求”部署工作并列入考核,每年开展评优表彰,激励先进。党委主动承担起各类党员人才的培养职责,为企业培养了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党员人才队伍,党组织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绝的人才动力。

  我们用优秀文化引领企业和员工发展。“诚信、道义、使命感”是海亮文化的基因,党委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优秀文化引领、激励和鼓舞人,引导员工坚持诚信立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

  Q:海亮集团在维护和谐劳动关系方面一直做得很出色,如何来理解和谐劳动关系和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集团党建工作又是怎样渗透到这方面的?

  A:在我们集团展示厅醒目位置有一句话:职工是企业最重要的“上帝”。我们把职工视为企业发展的最大资本,重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成长的良性互动、和谐共赢。集团先后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荣誉。

  在海亮的实践经历表明,和谐的劳动关系能够使员工专注于工作,工作中的满足感会极大地激发生产效率从而促进企业发展。我们坚持用优厚福利营造幸福海亮。早在2001年,集团签订了浙江省第一份工资集体协商协议,规定职工涨薪比率。2008年金融危机中,郑重承诺不裁员不降薪,海亮人攻坚克难,最终实现了超常发展。同时,积极引导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构建和谐海亮。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职工代表共同讨论和表决通过规章制度,共商发展大计。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更加强烈,更设身处地站在企业角度谋发展、出点子、想办法。

  很多职工都有“大学梦”,所以我们用职工培训工程打造学习海亮。近年来,海亮管理学院、海亮大学、管理精英班相继创办,丰富员工成才形式,将员工培养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我们为员工营造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充分尊重每名员工的个体价值。此外,我们的党和群团组织坚持“小活动月月有,大活动年年有”来丰富职工的生活,举办“奥运会”、组织员工“环球游”,用丰富的文化活动营造活力海亮。

  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只有让员工在企业体面工作、愉悦工作、安全工作、幸福生活,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建共享,才能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创新力,成就企业的竞争力,保持海亮基业长青。

  Q:海亮集团一直强调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并且您曾提到过海亮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的企业文化,您认为现阶段海亮的企业文化是一种怎样的文化?党建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A:企业文化伴随着我们从一家作坊式的乡镇小厂发展到国际化大型企业集团。在不同阶段,企业文化不断助推突破障碍,跳出瓶颈,从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非常坚定地相信,优良且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会是我们长足发展的催化剂。

  集团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认为这个阶段的企业文化是“能人文化”。沐浴改革开放的阳光,思想的解放给生产力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有了最初的致富冲动,老板想当“万元户”,对创业有激情;职工要过好日子,对工作有拼劲。这种零星的、朴素的企业经营者个人的文化就是我们企业文化的萌芽。

  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提出的“执行力文化”为腾飞做好了准备。当时,一些成长为管理者的初期员工能力十分有限,针对上级下达的决策不能完成的情况,公司进行了改革,任人不唯亲,也不避亲。能够完成公司下达的任务指标的职工就担任要职,无法完成的就进行撤换。我深知,这是一个阵痛阶段,但也是一次不可或缺的蜕变。

  20世纪90年代末,我们推行的“制度文化”让公司发展驶入快速路。诸多事务等待我们管理层去决策,这就需要用规章制度来对中层管理人员授权和约束员工。有了制度文化,把企业决策层从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我就有更充足时间和精力考虑未来发展战略。同时,中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

  未来,我们集团将着力打造“六大文化”,这“六大文化”将像六道绳索般捆牢我们发展根基。诚信文化是海亮文化的基石,我们海亮人有诺必行、有诺必践,创做诚信标杆。创新文化则是海亮事业的动力,我们激励员工提升创业创新热情,将全部心力用在开拓创新和企业发展上。匠心文化是海亮品质的支撑,我们坚持“热爱本职、专心制造、精益求精、创造精良”的工匠精神建设,助推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实干文化是海亮精神的基因,我们大力引导员工提升责任和担当意识,发扬实干作风。健康文化是海亮形象的特质,“内心阳光、知行合一”是海亮人的精神写照。责任文化是海亮发展的初衷,为商有道,兼济天下。社会责任一直是我们的责任担当,从办教育、做农业、搞环保到开展公益慈善,这些是企业责任所在,也是我们集团的发展方向。

  海亮是个幸福的大家庭,“爱”是其中的核心。如今,我们正以“诚信、正道、善业、使命感”的党建文化,不断汇聚五湖四海的精英,不断创造着新的精彩!

责任编辑: 张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