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家园不遥远

2024年05月30日 16:44:23 来源: 浙江文化产业 作者: 嘉文轩

“一河之隔,是集市与村落;一墙之隔,是理想与生活。”这是嘉兴海盐澉浦镇六里村朱家门的真实写照。这里是文化名家的“隐居之地”,是与城市无缝衔接的“世外桃源”,也是村民们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朱家门通过整合人文力量,开展“文艺塑村”工程,推动建设文化共富村,激活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一池春水”,也让乡村越来越有“人文气”“文艺范”。

如今的朱家门充盈着浓厚的人文氛围,成为文人墨客争相入驻之地。一批文化名家居住在这里,他们不仅是来看风景写人文的人,更成为一道新时代乡村新风景线。他们带来人文气息,又将其种植在这片土地,生长出绚烂的果实。值得思考的是,朱家门缘何吸引众多文化名家入驻?又如何成为村民们的精神家园?

图片

朱家门景观

筑巢引凤 

“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宋朝词人陈克的《菩萨蛮 》道尽了江南庭院之美。灰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朱家门78号合院亦是如此。

2014年5月,来自北方的金纲一眼相中了这座合院,就此入住朱家门,成为第一位来到这个古村落的文化名人。研究儒学和宋史的他,很早就有一个江南梦。在他小时候,家里挂着的墙画中,有嘉兴清代画家吴谷祥的四幅山水画。而嘉兴海盐山海灵秀,气候宜人,历来是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他就要在此地找一个环境好又安静的住所,潜心写作。经朋友引荐,来到了澉浦朱家门。他曾说,朱家门有底蕴内涵,是他梦想中寻觅多年的“家”。

记忆里的六里堰,砌着长条青石,横跨六里市河东西两岸,两侧是两座大闸门,堰的东岸是繁华的集镇,村民来来往往,满是烟火。朱家门就依偎在这座古堰旁,毗邻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南北湖,中有一条朱家门河,因朱姓人集居而得名。

如今,依旧保留着多幢晚清至民国年间传统徽派与苏派特点相结合建筑风格的老宅,朱家门8号、46号、78号就是其中的几幢。这里淳朴、自然的人文气息与金纲的创作理念不谋而合,在这里他潜心创作,研究宋韵文化,完成了《大宋帝国三百年》第二、三部的创作,他在书中最后一页题写:于海盐朱家门江湖居。

金纲入住朱家门江湖居后,常有高朋来访,据不完全回忆,先后来访者不下百余人次,其中除了学术界的专家学者,更有商界、政界、教育界等各个领域的有名之士。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朱家门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人士入驻。2020年,中国作协会员、诗人白地入驻朱家门45-46号;2022年,中国美协会员、著名画家冯鸣工作室“堰上水彩画院”落户朱家门……岐黄扁鹊门、桃园茗等12家文化工作室相继入驻,“宋韵六里堰,诗画朱家门”气息愈发浓厚。

图片

海盐县澉浦镇 

人文的乡村 

近年来,朱家门挖掘自身特色文化,激活沉寂的乡村空间,让古宅、老厂房、旧仓库等成为文化的载体。通过不断深化以及活化转化,在浙江省人文乡村建设工作的蓝图画卷上,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年3月底,在浙江省首届“艺术乡建助推共同富裕”研讨峰会上,六里朱家门综合艺术村作为案例进行分享。6月底,全省艺术乡建工作推进会也走进朱家门进行实地考察。

这个人文古村落缘何在众多竞选者中成为典型,并且成功“出圈”?笔者认为有四个原因。

保护与开发共融。2023年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公布了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六里村榜上有名,而这一切,也得益于对朱家门这一古村落的保护与合理开发。

甪(lù)河一脉,千载频度;古聚之落,历久弥新;修旧如斯,以利其用。2016年起,澉浦镇实施“风情六里堰·人文朱家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项目,始终坚持“有机开发+修缮保护”的总体思路,还原六里村历史肌理和建筑风貌,重现千年江南水埠水街相依、粉墙黛瓦的风采。

图片

甪里员外工作室

个体与村庄共生。在朱家门,文化名家不是单独的个体,他们与当地的百姓是交融的。“白地三影”窗台上的自助水果篮永远是满的,有游客取,更有当地村民自发把本地的时令水果填充进去;“江湖居”的门口,金纲常能看到村民顺路帮他取来放在门口的快递;各家工作室的门上,时不时会挂着一袋桔子,或是一把还带着露珠的蔬菜。

图片

白地三影工作室

共生,是村民与文化名家的双向奔赴。

入驻的文化人士必须认可并遵循《朱家门艺术家“堰上共识”十条》,实现工作室的对外开放、经常性举办公益活动、为村落发展建言献策等,每一位都是乡风文明的引领者、本土文化的守护者以及人文乡村的代言人,致力于打造共融共享、合作共建的文化聚落。

在“堰上共识”的带动下,人文乡村建设有了实质性成果,入驻诗人白地与六里村文学社的老同志们合力创作了散文集《走进朱家门》,入驻文化名家和村民共同策划、排练和呈现村晚演出,六里村文艺乡贤周瑞文与入驻画家、六里村美术爱好者在朱家门河畔打造了蕴含浓浓乡愁味的油画墙……

精神与生活共享。朱家门依托入驻文化工作室,推出公益课堂、周末书房等共享模式,为村民和游客提供精神食粮和诗意体验。此外,还盘活闲置资源,将老粮仓改造为文化艺术中心,设置展厅、研学课堂、室外舞台等场地,极大提升文化供给能力,其中粮仓艺术展厅自2023年5月对外开放以来,已经举办3场展览,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逛展打卡,已经吸引万余人次参观。

文化与旅游互促。“野到家门口”是朱家门一家由三位一线城市回归家乡的年轻人成立的乡村版wework,它集合了音乐、美术、咖啡、汉服、文创等内容。自今年五一开业以来,“野到家门口”已经举办了6场展览,其中的非遗剪纸展让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碰撞出火花,获得了村民和游客的广泛好评,相关的文创产品卖到脱销。

在朱家门,人文的触感不仅仅在文化工作室,也深度融合在村咖、民宿、书店、餐饮等业态中。而这些业态,也为当地百姓拓宽了就业渠道,人文村落的建设和发展,为他们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同时,以朱家门为核心,举办“在田野里歌唱”全民K歌秀活动,微信直播浏览量超25万、抖音直播点赞量超10万,“村田花花”游园会吸引游客超4万人,开展的“8090”亲子嘉年华、重阳节有“福”到等游园活动,掀起文旅融合新热潮。

图片

朱家门油画墙

向远方 

新时代人文乡村的发展路径十分丰富,越来越多的文化界人士也趋向于到农村去打造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在这种现象之下,如何让人文乡村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又成为一个新课题。

人要“和”。人文乡村建设,不单是文化下乡,也不仅仅是文化名家的行为。

人文乡村的打造需要政府、文化名家、企业家以及农村等多种角色共同发力。当然,其中的主角无疑是当地居民。只有当人们了解故乡人文,重新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以主人翁的身份,怀着满腔热情,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乡村之美挖掘出来、展示出来,营造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人文乡村才会让人们更向往。

IP要“活”。乡村IP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吉祥物或者符号标志,而是基于自身的生态资源、特色产业、独特的历史文化、村落风貌等各类资源要素提炼出来的、具有本村特色的文化符号,是能够融入到村庄建设、运营发展、活动产品中的人文乡村之魂。

如何在人文乡村建设中,去同质化、去模式化,本质就要塑造特色的乡村IP,将乡村IP与农产品、文旅活动、文创产品设计相结合,实现IP的活化和变现。

业态要“新”。人文乡村和商业业态是一架天平的两端,脱离商业业态的人文乡村建设,很难让乡村发展实现自我造血,因此,如何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也是人文乡村建设面临的考验。

在文化工作室入驻的基础之上,人文乡村还要配套有餐饮、民宿、书店、特产等丰富多样的业态,同时大力支持和发展文创产业,构建起“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文旅体系,一来为人文乡村带来烟火气息,二来也可以为当地的居民拓宽就业渠道。

图片

朱家门航拍

人文乡村建设是文化振兴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驱力。

未来,朱家门将饱含激情,持续优化和提升服务机制、路径、模式和水平,把文化资源转化成发展资源,带着“琴棋书画诗酒花”的诗与远方和“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人间烟火,让百姓获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获得感”和“幸福感”。

(图源:海盐县澉浦镇)

责任编辑: 张嘉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