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健康体检须有新模式

2017年06月12日 09:16:5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海波

  日前,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健康与医学专业委员会发布《中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状况社会深度调查报告》显示,在我国各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中,女孩疑似性早熟的有2.74%~8.41%,疑似性发育延迟的有3.45%~22.08%;男孩疑似性早熟的有3.38%~11.87%,疑似性发育延迟的有5.66%~24.98%。与此相对应的是,青少年青春期体检多在学校由校医完成,欠缺专业性。统计显示,每半年至一年在专业医院做一次身心健康体检的青少年仅为23.57%。

  “很多青少年健康体检遗漏了大量需要及时干预和治疗的现代病,如性早熟、性发育延迟、矮小、心理行为异常等。”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于泓告诉记者,由此,很多临床专科医生每天都要面对误诊误治的青少年,不少孩子已经失去最佳治疗时机或永远失去治疗机会。

  许多健康问题未被学校体检发现

  “青少年很多健康问题的确被学校体检忽视了。”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朱惠娟在临床中发现,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常见的营养不良、感染性疾病和肥胖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肥胖相关的代谢疾病发病率很高。“因肥胖而来看病的孩子中,有18.2%发生了高血压,40%是糖量异常状态,这些数据让我们震惊。”朱惠娟说,这些疾病学校体检基本无法查出,诊断、治疗达标率更低。

  长春市儿童医院体检管理中心主任李明辉同样遇到了很多不被关注,甚至以前很少听人谈及的青少年健康问题。“有一位初中老师说他们班学生唱歌比赛总是赢不了,后来我们检查发现,这个班里的许多孩子存在舌系带短的问题。”李明辉参与了某地区初中学生的健康检查,发现初中生脊柱异常达到了37.9%。“我们还发现一位初二学生患有隐睾,基本上丧失了生育能力。如果是在幼儿园阶段发现,通过手术还能恢复正常,但现在已经晚了。”

  “遗憾的是,青少年学生每年都会进行体检,但学校体检为什么没有发现这些问题?”李明辉很困惑。

  体检内容须适应疾病谱的变化

  于泓指出,青少年的性发育、生长发育、心理行为发育交叉进行,且因人而异,每3个月一小变化,6个月一大变化,因此需要及时接受科学的体检和医学干预。

  目前,我国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健康体检归属卫计委管辖的妇幼保健院完成,1岁之内每三个月体检一次,1岁到3岁每半年体检一次,3岁到6岁每年体检一次。6岁到18岁由教育部门管辖的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完成,一般每年一次,18岁以上大学生则由各大院校校办医院完成。于泓认为,隶属于不同部门导致青少年体检出现断裂现象,而且30多年来体检内容变化不大,无法适应现在需要。

  根据河南某地教育部门在网络上发布的一份中小学体检通知显示,其体检项目主要有五个方面内容:眼科包括视力、色觉;内科包括血压、心脏及血管、呼吸系统、腹部脏器等;外科包括身高、体重、四肢、关节、脊柱等;耳鼻喉科包括口腔、耳鼻咽喉等;化验检查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等常规检查。而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不良性行为、物质性及精神性成瘾等,目前尚未进入体检视野。

  “青少年疾病谱在变化,已由感染性疾病向非感染性疾病转化,体检内容也需要增加性发育、心理行为发育和更全面的生长发育以及一些重大疾病筛查等内容。”于泓说,他们开展的“中国儿童青少年健康体检社会调查”显示,近七成受访家长希望在对自己孩子的体检中增加心理和骨龄的检查,近半数希望增加乳房、生殖器等性发育的检查。

  提高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参与力度

  专家们表示,青少年体检还需要更专业——这种专业不仅体现在更加科学的体检内容,而且还需要体检医护人员和体检场所的改变。

  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健康与医学专业委员调研发现,很多中小学体检都在学校场所内进行,多由学校校医、保健医生等提供体检。虽有部分医护人员参与,但专职医护人员非常少,甚至存在体检医护人员拼凑现象。

  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吴迪指出,现在临床上矮小、性早熟的孩子比较多,绝大多数是家长自己发现的,而在幼儿园、中小学体检中发现率并不高,原因就在于学校体检人员的专业性不够。“校医、幼儿园保健医生大都不是正规的临床医生出身,即使以前是临床医生,但由于长期脱离临床导致专业能力退化。”

  于泓认为,健康体检属于医疗行为,涉及行医执照、执业范围、查体、采血、医疗废物处理等法律法规,应该由专业医生来担任。他们的调查发现,过半受访家长认为专业医院是孩子健康体检的首选场所,而且希望卫生和教育部门联合进行健康体检。

  专家们建议,应该创建以卫生为主体,教育为辅助的健康体检新模式。青少年体检可仍由教育部门组织,但具体实施由专业医疗机构的专业医护人员完成。还可以探索学校向医疗机构购买服务等方式,并在医保上给予支持。

 

责任编辑:楼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