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为治本 直道是身谋

2017年04月03日 16:04:46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连允东

45465454564_副本.jpg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这是包拯的一首五言诗,明白晓畅,言简意赅。

  追溯包拯的人生轨迹可知: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是近千年来以“包青天”的盛誉成为清官的典型。他29岁时进士及第,曾先后出任知县、知州、知府、监察御史、龙图阁直学士、枢密副使等职。他所处的时代,北宋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现象严重,吏治日趋腐败、法纪亦见松弛,加上宋辽“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中的白银、绢帛等负担,朝廷府库空虚,民生日益贫困。包拯面对现实,本着忠君爱民的高尚情操,提出立法应以“恤民为本”,执法必须持正公平,用人要用清官廉吏,行事务求公而忘私等一系列政治见解,并在实际行动中勇于贯彻。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其意是心地清白纯洁,办事公正,是治理好政事的根本。正直之道是立身的良谋。这也是包拯为政的要诀及立身之准则。他在出任地方官时,严以律己,从不受贿请托和损公肥私,生活十分简朴,“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而在朝中任职,更是严格要求自己,不与人苟合,不交私结党,不在家里处理公事。对于那些仗势枉法的贵戚宦官,他绳之以法,毫不手软。“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是说笔直挺拔的树干终会成为栋梁,久经锤炼的纯钢岂能弯曲作钩。比喻优秀的人才终究会得到重用,任何时候都不应曲意奉承,做些不正当的事。“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是说蝇营狗苟者虽然可能得势一时,但失势时终究逃脱不了可悲的下场。“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告诉人要记住前贤的教诲吧,不要让后人耻笑。

  诗如其人。包拯不仅诗是这样写的,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是这样做的,言行一致,务求公而忘私。他知开封府时,以廉洁著称,执法严峻,不畏权贵,当时称为“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确,包拯身为监察官员,上至贵戚丞相,下至州官县令,他都能做到不避危难,不讲情面。他身为“宪官”,俸禄不算少,可依然故我,清廉自守。他经常教育儿子、儿媳以及侄儿等家人,要清白做人,勤俭持家。为了使包氏的子孙后代不辱家门,他定下这么一条家规:“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包拯一生,以正直无私精神和清廉从政作风成为当朝圭臬和后世楷模。

  拜读包拯的诗,披阅他清白纯洁、正直无私的人生履历,令人感喟。清心为治本,办事务要公正无私,摒弃各种私心杂念,为人要正直无私,堂堂正正,不能走歪门邪道。只有自己先走正直之道,才能引导百姓走正直之路。包拯不仅自己清正廉洁、遵纪守法,而且还要求自己的家人后代遵守法纪。他制定严格的家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给家人后代立下严格的家训,约法三章,在家庭中营造廉洁氛围,让清正廉洁之风世代相传。

责任编辑:贾歆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