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商扶贫如何风生水起

2016年10月26日 16:55: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慧

  安徽巢湖,农村淘宝合伙人祝丽丽对不合格的按摩刷拍照,并将信息反馈给商家。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淘宝村”,政府举办的电子商务培训班开讲,用以帮助村民“电商致富”。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近日,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等在北京联合举办“2016电商扶贫论坛”,梳理我国电商扶贫取得的成果。

  当扶贫遇到“互联网+”,会擦出怎样的火花?电商扶贫发展面临哪些瓶颈?如何让“互联网”更好地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业界专家对此建言献策。

  农产品“触网”成扶贫新路径

  山西兴县蔡家崖村“第一书记”王晓玲,自2013年驻村后,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将村里土特产卖到山外去。她在村里组建了电商团队并在淘宝网注册了蔡家崖有机农产品店,让“蔡家崖”系列产品飞入城市。

  “有了电商这个跨越空间的新渠道,小杂粮、特色果蔬、中药材等都可以准确找到买家,卖出好价钱。”王晓玲告诉记者,用“互联网+”沟通世界,带来的不仅是“一对一”的买卖,更有观念的碰撞与对接。

  “电商扶贫”是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的体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加大‘互联网+’扶贫的力度”,支持以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手段促进贫困问题解决。作为国务院扶贫办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电商扶贫在过去几年异军突起,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指出,电商扶贫以产业为依托,正通过日益丰富的驱动主体、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新探索。其中,不仅有国家队、地方军,更有公益团体、平台组织、龙头带动、合作互补等新主体,移动端、社群化、本地化、微商村等新趋势都值得关注。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农村网购市场规模达3530亿元,预计2016年将达到4675亿元,农村电商及电商扶贫未来发展前景可期。

  电商扶贫面临三大瓶颈

  短短3小时之内,10万斤黄果柑全部售罄。今年3月,一枚“有故事的果子”,为震后重生的四川雅安果农们带来了一份有尊严的收入。这款特别的黄果柑,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善品公社电商扶贫项目的第一款产品,也是电商扶贫新模式的尝试。

  从全国范围内看,并不是每个地区都有这样的模式支撑,传统农业产销模式、思想观念的惯性等都成为制约电商扶贫发展的因素。

  “电商的一个基本功能是在网上开辟一个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销售渠道。”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在论坛上指出,“这几年政府和有责任感的企业在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方面投入较多,为农产品电商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是目前农民和互联网之间仍存在一条鸿沟,这条鸿沟由三大瓶颈构成:一是农户分散生产方式形成的规模瓶颈;二是缺乏有效制约导致的质量瓶颈;三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农产品信任瓶颈。这三大瓶颈不解决,农民就很难通过互联网电商受益。”

  “电商扶贫的根本目的是让农民真正受益。电子商务降低了传统农产品生产流通各个环节的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成本之后产生的利润只有让农民更多地分享,这个机制才是可持续的、健康的。”刘文奎指出,首先要通过某种方式把农民组织起来形成规模生产,提高效率;其次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组织方式,让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生产出好产品。农民生产的东西越好,赚的钱越多,质量自然会越来越好,从而形成电商扶贫的良性循环。

  用新思维促进电商扶贫开花结果

  目前,电商扶贫实践在各地如火如荼,但要真正开花结果,还需要新思维的指引。

  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院长杨谦认为,在电商扶贫过程中,应特别关注资源整合与组织培育的关系,让农民成为有组织的市场参与者;要注意商业模式与商品化策略的关系,让山区资源真正与市场对接变为商业化资源。

  “扶贫不是简单授人以鱼,而是要授人以渔,电商扶贫需要建立完整的生态链。”贵州新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宋伟指出,他创立的电商平台曾在对接修文县猕猴桃的过程中面临价格不稳定、品质无保障等问题。“电商市场需要培育,农民需要培训。做好农产品电商,需要介入种植环节、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宋伟认为,要从农业生产源头、物流基础建设以及缓解农民融资难等多方面构建起完整的生态链。

  “电商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不断地发力。”汪向东指出,首先要开拓通道,解决网上交易的通道问题;其次要培育一支推动电商扶贫的人才队伍;再次是要健全供应链体系,还有服务体系等;最后要优化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这是电商扶贫发展的关键所在。

责任编辑:楼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