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养老站的老人为什么被迫“挪窝”

2016年06月26日 00:00:00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

  2014年年中,85岁的赵爷爷住进了自己家对面的乐龄养老站。由于中风导致半身不遂,他已基本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入站”近两年,在养老护理员的专业照顾下,不仅赵爷爷的心情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过去长期压在他老伴和儿女身上的重担也减轻了很多。赵奶奶随时都可以来探望他,天气好的时候两个人还可以一起在小区里晒太阳。

  但让赵爷爷的家属略微“耿耿于怀”的是,由于资金成本和人力成本的限制,养老站内无力设置医护室,而根据基层卫生的相关规定,没有医护室,即使是输液这种简单的医疗措施,也不能在养老站进行。因此,一旦赵爷爷出现身体不适,就得由护理员送去社区的卫生站,如果稍微严重一点,还要折腾到医院去。

  “养老站的老人大多体弱多病,因此常常出现由于医疗需要而被迫‘挪窝’的现象。无论从财力、人力还是政策来看,我们这样的基层养老站要做到医养结合都面临很多困难。”6月17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办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能力建设研讨会”上,北京市石景山区乐龄老年社会服务中心创始人王艳蕊告诉记者。

  截至去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越来越明显。但根据去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平均空置率达到了48%。由于各方面的限制,目前我国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相对处于割裂状态,一边是大医院“压床”,一边是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的现象十分常见。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目前全国各地已开始试验多种医养结合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会专家表示,由于经费投入、保障制度、服务主体等方面标准的缺乏,养老与医疗的结合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失能老人已达4000余万

  老人,是这10年来王艳蕊打交道最多的人群。据她介绍,服务中心的前身是她在2006年发起的“乐龄合作社”。作为一个致力于助老服务的志愿机构,合作社里的志愿者会不定时上门探访社区内的高龄空巢老人,为他们打扫卫生或者准备饭菜。

  但王艳蕊很快发现,随着北京石景山社区内老年人比例的不断增长,志愿服务很难满足这些老人的需求:“尤其是社区内的失能或半失能老人,他们需要护理人员专业、长期的照顾,但志愿者无论在技术或时间层面都难以达到这样的要求。”

  这样的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北京石景山社区。在此次研讨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疗与护理处处长李大川表示,伴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总数量的增加,失能老人的数量也在持续攀升,目前已经达到了4023万人。

  意识到养老也需要专业化后,2011年,王艳蕊注册了“乐龄老年社会服务中心”,开始在石景山区的成熟社区内尝试小型综合养老模式。目前,乐龄已经建立了4个小型养老站,根据社区内老人的不同类型,为失能或半失能老人提供日托、全托服务,同时为普通高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据王艳蕊介绍,现在每个养老站可以同时接待10位全托老人,每天能提供50人次的上门服务。“把养老站植入社区之中,既方便家人探视,也让老人可以不离开熟悉的环境,这是乐龄养老模式最大的特点。”

  随着养老服务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与乐龄类似的各类养老模式与机构也快速增长。据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副主任甄炳亮介绍,按照“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思路,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养老床位总数已达到669万张,平均千名老人30.2张。此外,农村互助养老设施也已达到4万多个。

责任编辑:马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