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最后一笔党费,请帮我交给组织

2016年06月23日 02:42:11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杨新立 陈丽君

  “这是我老头子的党费,他走之前留下遗书嘱咐我们,一定要交给组织。”6月19日上午,安吉县杭垓镇唐舍村的74岁老人陈彩英强忍悲痛,把500元党费交到了村支书梅明星的手上。

  陈彩英的老伴名叫季长水,今年83岁,1960年在部队入党,退伍后在唐舍村当了26年的村支书。6月11日,老人因病去世。这几天,家人在整理遗物时,在老人的床头柜里发现一本笔记本,里面夹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和300元钱。

  “亲爱的党支部,根据我的病情和目前的情况,可能为时已经不会很久了,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交党费了(500元)……请交给组织。”遗嘱写在一张配药单的背面,只有短短一百来字,前面的一半字迹还算工整,后半部分涂改的地方明显多了,笔画也有些歪歪扭扭。

  “父亲得的是肺癌,去世前两个月每天都疼痛难忍,我们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写的遗书,但从字迹上看,应该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季长水的女儿季玉珍说,老人一贯处事严谨,但这次纸条上写着交党费500元,旁边却只放了300元,可能当时已经精疲力尽,数不清了。陈彩英告诉记者,3月中旬,老伴在医院的时候曾经让她拿过纸和笔,“当时我也没多想,可能他心里一直都有这个想法。”

  在唐舍村,说起季长水这位老支书,上了年纪的村民没有一个不敬佩的。现任村支书梅明星今年54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季长水带领村民为村里做的好事,他历历在目。“1972年到1974年,老书记带领我们绿化造林,开垦了高泥山林场、大丰林场、阴山岭林场,总面积有1700多亩。”梅明星说。那几年,老书记几乎每天都是天不亮就出门,天黑才回家,事事冲在最前面,把全村人的心紧紧凝聚在了一起。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么多年下来,当年开垦的林场一直是唐舍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坑坞里自然村的老一辈村民永远都不会忘记,1976年季长水带领大家修公路的情景。此前,这里的220多名村民,进出只有一条2公里长的羊肠小道,村里3000多亩毛竹山的竹子,要运出来只能靠人工拉。要致富,先修路。然而在那个年代,修一条通往山区自然村的公路是从来没人想、也不敢想的事。老书记季长水却认为,只要打通了这“卡脖子”的2公里山路,坑坞里山上的竹子就能成为村民致富的“金条”。他再三向上级争取,最终以村民筹资80%,村里出资20%的方案,修建了一条5米多宽的公路。从此,山上的毛竹可以直接用拖拉机运出来,效率大大提高,村民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

  “老书记是个热心人,他从村干部位子上退下来后,仍然十分关心村里的发展,成为村监委一员。”梅明星说,2009年唐舍村创建美丽乡村,70多岁的季长水几乎每天都要到工地上去转转,看进度,查质量,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爱护着村子。

责任编辑:洪慧敏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