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日报】老人免费乘车改为发津贴能缓解公交拥挤吗?
【大连日报】老人免费乘车改为发津贴能缓解公交拥挤吗?
2016年06月23日 00:00:00 来源:大连日报 作者:
从本月26日起,上海将取消免费的公共交通,取而代之的是补贴,老人乘坐公交和地铁需要买票了。此举引发了市民热议——
有利缓解高峰压力、减少出行矛盾
随着我国老龄化时代的加速到来,老年人正日益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尊老、敬老、助老自古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积极倡导社会和公众尊敬、关爱老年人,从国家到地方都制定了很多优待老年人的福利制度,具体到公共交通服务方面,老年人持“爱心卡”可以免费或优惠乘坐公交车,公交车也大多都设置了“爱心座椅”,有些城市甚至开通了“老年人公交专车”等。这些人性化的惠民政策,增进了老年人的福祉,也吸引了众多老年人选择乘公交出行。
但是,这一“免费的蛋糕”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一些老年人抱着公交车不坐白不坐、“免费的蛋糕”不吃白不吃的心态,有时只有一站或两站地的距离也要坐公交车前往;还有的老人即使无出行需要,也要乘车去闲逛;更有甚者,有的老年人以乘公交车消磨时光为乐趣,这些行为严重地浪费了有限的公交资源。而且,众多行动缓慢、身体脆弱的老人高频率地挤车、乘车出行,基于他们的安全考虑,势必会影响公交的行驶速度,延长车辆的运转周期,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路面交通的拥堵。
据相关统计,在早、晚高峰的公交车上,老年人至少要占到两成。其实,老人自由时间比较充裕,出行目的也由工作性转向生活性,完全可以选择避开高峰期间乘车。可是,由于享受公交免费这道“福利大餐”,让老年人不愿选择就近采购、晨练、就医等场所,因此,上班高峰期原本就拥挤不堪的公交车厢,因为老人们的“唯恐吃亏”、“凑热闹”而变得雪上加霜。学生急着早自习,上班族赶着去上班,老年人也忙着去买菜、健身……如此“公交争夺战”几乎每天都在一些大中城市竞相上演。
公交是惠及百姓的公益性事业,然而随着人口向城市的大量集聚,让有限的公交资源愈加“捉襟见肘”。因此,通过优化公交福利制度设计,让公众富有理性、有约束地使用公交资源,使城市公交运营更加经济而高效,就显得尤为重要。此番,上海实施老年综合津贴新政,通过每年发放固定的公共交通补贴,将昔日的暗补变成明补,实施后预计老年人出行的客运量将下降六成,可切实缓解交通高峰的压力,也可减少老年人与上班族之间的冲突。老人不再享受免费公交,加之他们出行距离相对较短,出于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益的考虑,他们会减少不必要的乘车次数,接受错峰出行的倡议,对短距离的买菜、健身、看病等,就会选择步行方式来实现。这样,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减少公交运营压力和安全隐患,从而避免了以往老年人乘公交免费所带来的诸多弊端,让公交资源催生出更优的效益,可谓一举多赢,值得大力推广。
责任编辑:马美子- 2016-06-22 【北京日报】未来5年智慧城市宽带入户超...
- 2016-06-16 满腔炽热情怀 献于老年事业
- 2016-05-18 书记、闺女和“魔法师”
- 2016-06-15 朝夕相助志愿者,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2016-06-02 80后“老”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