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这位村民不简单 将自家老屋改建成“孝行馆”
安吉这位村民不简单 将自家老屋改建成“孝行馆”
2016年12月24日 16:52:56 浏览量: 来源:湖州晚报 作者:陈玉兰
最近,安吉天子湖镇良朋村官塘冲自然村73岁的村民胡秀芳喜欢往村里的一栋小屋里"钻",坐在里面看电视,和其他老人聊天,让胡秀芳日子悠闲了不少。
这间屋子就是刚成立不久的官塘冲"孝行馆",顾名思义,就是尽孝的地方。但是不是由村委会筹建,而是一位村民出资建造。这位村民为什么要自掏腰包建造"孝行馆"呢?
回乡尽孝 他将自家老屋改建"孝行馆"
这位村民叫金仁春。当年恢复高考后,他是一位较早走出去的官塘冲人,曾在省级有关部门任职,后来自主创业,多年下来,在外小有成就。
"整个自然村老人居多,70岁以上的有48人,60岁以上的有近百人,但是距离良朋集镇还有些距离,所以老人出门活动很不方便,附近又没有专门可供老人们活动的场所。 "金仁春坦言,官塘冲自古以来孝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人才辈出,至今还流传着不少孝贤佳话。最近几年,自己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想着怎么为家乡的老人"尽孝"。
一次,和"发小"毛才传、毛财清、毛骏、陈建斌等人聚会,金仁春就有了想要筹建"孝行馆"的想法,立即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于是,他说做就做,向县民政局提交申请,并很快得到了批复。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房子建在哪里?费用怎么办?金仁春回家后与父母商量,自己出钱,发小们帮忙,将自家一栋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老屋进行改建。父母一口答应,并全力协助他,父亲还帮忙出力。
"这栋屋子原先家人准备给我作婚房,爷爷奶奶、父母都曾住过。 "金仁春介绍说,从去年9月份开始,他抛开其他所有事情,专心改建这栋屋子,除了现场督工,还亲自收集相关资料。
历经一年时间,今年国庆节,"孝行馆"正式对外开放。那一天,全村老人聚集在孝行馆,一起吃了一顿饭。
物尽其用 村里老人有了好去处
那这"孝行馆"里到底有些什么呢?
记者注意到,全馆呈徽派建筑风格,文化气息十分浓厚。在其左边,还有一个戏台,门口是一个文化长廊,墙面上张贴了"孝行家园"等字样,并附有"三字经"、古今孝贤故事等。
走近馆内,屋子左边的墙面上有一个前言,墙面四周有各色图片和资料,比如村史、民情、官塘冲抗日红枪会、现存家谱、记忆中的乡贤等。墙柱上还张贴了一些与孝有关的对联。"主体建筑130平方米,户外长廊80平方米,还有一个500平方米的硬化广场。 "金仁春表示,"孝行馆"就像是老年活动中心,戏台成了大家平时看戏的地方。前不久,他们刚出资安排了6天5夜的黄梅戏下乡活动,就连邻村的一些老人都赶来了,场面很热闹;长廊是老人们休闲喝茶的地方;屋里可以供老人们打牌、闲聊、看电视。
61岁的金吉贵平时在工地上打零工,自"孝行馆"建成后,他也成了这里的常客。
村民毛荐玉的父亲是一位大孝子,父亲尽孝的故事也作为榜样被放在馆内,所以他每次看到都感触很深,他说,"我们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爱老敬老! "
金仁春说,要让"孝行馆"物尽其用,下一步,他计划邀请有关专家来教老人跳健身操;组织保健医生开展健康讲座;逢年过节,还要开展娱乐活动,让老人们老有所乐。"我还有个想法,今后村里90岁以上老人过生日,就请他们子女一起,在这里举办生日聚会。 "他说。
传承乡风 让孝文化代代相传
在金仁春看来,敬老孝老并非建造一个"孝行馆"就行,也并非是一代人的事情,这种好乡风、好家风需要代代相传,更需要年轻人一起践行。
"在建馆的同时,我们同步成立了官塘冲'孝行会',让村里一些年轻人入会,尽量为孝老行动添一份绵薄之力。 "金仁春说,目前会员有40多人,既有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也有一批80、90后的小伙子,村里的一些"好媳妇"、"好婆婆"也加入进来。
通过这种方式,如今,在官塘冲已形成了一股好风气。
金仁春举例说,之前村里的一条道路,因两户村民有矛盾一直没法改建。这次为了建造"孝行馆",周边基础设施改建涉及到这条路,两家人都答应了,也化解了多年的矛盾,更为村民们出行带来了便捷。"当初建馆的初衷,不仅是让官塘冲的老人们感到幸福,还要让乡风更加淳朴和友善。 "金仁春说,他们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此举在当地打造了一个尊老、爱老、助老的平台,也是我们今后鼓励的方向。"该县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官塘冲"孝行馆"属于个人出资兴建的新型老年公益组织,在全省都不常见。
责任编辑:朱丽娜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2-23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路径探析
- 2016-12-23长兴微电影“做媒”促百姓“人人治水”
- 2016-12-23杭州萧山:带着问题参加“活动日”,党...
- 2016-12-20浦江山区老党员:不忘母亲临终语 勤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