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振兴实体经济的温岭方法论——

加减法中见真章

2017年03月26日 10:35:38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周咏南 陈佳莹 朱海兵 周旻澍

  要素供给,减法就是加法

  2016年,温岭被列为全省5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县之一,一场前所未有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拉开序幕。

  记者从徐寅口中了解到,温岭通过“抓大、扶中、育小、推上市”等措施,对落后产业、过剩产能做要素供给“减法”,以腾出空间、资源,对优势产能做“加法”,正逐渐摸索出振兴实体经济的温岭方法论。

  连片土地少、工业用地贵,是温岭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过去,我们的厂区在松门镇有40多亩,在城西有10多亩,在三门县也有60多亩,这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容的结果。”台州富岭塑胶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郏伟说,“补丁式”的厂区使得物流和管理成本偏高,企业难以统一进行转型升级,尤其在2015年底上市后,企业迎来跨越式发展,扩大产能、整合集聚成为必然。

  富岭塑胶是幸运的。近年来,温岭大力推进“三改一拆”,着力改善城乡环境。过去一年里,温岭市委主要负责人每周最先安排的便是督查拆违的时间。环境治理倒逼下,拆出了美丽新家园,更拆出了发展新空间。2016年,温岭市共拆违535万平方米,关停淘汰“低散乱”企业(作坊)7096家,今年以来,已完成省市拆违任务数的50%。

  这些在违法建筑和“低散乱”企业身上减出来的要素资源被精准加到了优势产能上。

  当前,温岭传统产业正加快改造提升。在松门镇,曾经腥气熏天的10余家鱼粉加工企业不见了,换来的是重组后年产值过亿元企业“海博鱼粉”。在制鞋行业,2014年的一场大火让温岭人痛定思痛,如今标准厂房替代了小作坊,温岭鞋企从整治前的11000家瘦身成5000家,企业少了,产值和利润率却提升了。在一片片拆后土地上,温岭为有发展前景的小微企业规划起43座小微园区,产业集聚、精准服务。在东部产业集聚区,优质大企业的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工厂、最新研发成果等得以落地。“今年,我们以每亩不到30万元的价格拿下200亩土地建设新厂区,将松门镇及温岭城西的两处工厂转移到了这里,预计年产值将由7亿元增加到12亿元。”郏伟说。

  为政府流程做“减法”,就是为发展效率做“加法”。在优化制度供给层面,温岭不遗余力,“最多跑一次”已成为温岭简政放权的突破口。截至目前,温岭共发布两批“最多跑一次”清单,共计1062项。据初步统计,共减少156个审批环节,减少了227件前置审批材料,压缩审批承诺时间197天。去年以来,温岭更探索建立企业直通服务平台,至今已累计受理各类企业问题454个,为企业办理“两证”45件。“今年初,原先需要3个月的项目审批,我们仅用14天就拿到了施工许可证,企业得以早开工两个多月,减下来的时间就是增加的产值和效益。”泵业龙头企业利欧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加快要素再流动,在全市层面,温岭按亩均税收、科研经费等五大绩效评价指标,将企业分为A、B、C、D四类,进行用电、税收等差别化配置资源。温岭把从C类、D类企业身上减下来的要素资源加给优质企业,从而实现要素资源向优势领域的再流动。“由于2015年被评为A类,2016年我们享受到了城镇土地使用税142万元的减免。”浙江爱仕达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自豪地介绍。

责任编辑:徐淑丹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