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振兴实体经济的温岭方法论——

加减法中见真章

2017年03月26日 10:35:38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周咏南 陈佳莹 朱海兵 周旻澍

  3月21日,一个将对温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消息传来:温岭被列为省振兴实体经济(传统产业改造)财政专项激励资金分配对象。

  一直以来,温岭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高地,泵与电机、汽摩配件、鞋帽服饰、机床工具四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均居全国领先地位。然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如何做加法促使这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如何做减法实现要素再流动,让企业轻装上阵?

  转型升级,减法是必答题

  说起温岭,几个“第一”总会被人提起:台州工业经济第一强市(县、区);2016年,温岭实现生产总值900.3亿元,居台州首位;财政总收入达103.2亿元,为台州首个财政总收入破百亿元市(县、区)……

  是躺在原来的数据上“津津乐道”,还是适应新常态“腾笼换鸟”?温岭人深谋远虑。

  “如何做好转型升级的加减法,是温岭可持续发展的必答题。”温岭市委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需要认清温岭的历史新方位,不能在既有成绩面前裹足不前,而应剑指影响温岭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种种问题。”

  “草根性是温岭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大企业偏少,规下工业产值甚至要大于规上工业,这些都会带来后劲不足的问题。”温岭市经信局局长徐寅介绍,长期以来,一些传统产业科技含量偏低,企业规模偏小,品牌竞争力较弱,许多产品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

  不同的发展阶段适用不同的发展模式。诚然,这样的产业结构在发展初期能迅速带动经济总量的攀升和群众收入的提高。然而,随着以劳动力、土地为代表的要素成本上升,温岭长期依靠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粗放发展导致土地资源紧缺,发达乡镇的工业用地一度卖到每亩300多万元,企业再发展受到高地价的束缚。”温岭城北街道党工委书记钟振耀对记者说,当地90%的产业为鞋业,过去,一楼车间、二楼仓库、三楼卧室的家庭小作坊随处可见。“随便搭个棚子买个设备就能生产,甚至有不少村民把家里的地下室改成了加工点。”钟振耀说。

  这样的发展方式不仅为经济持续增长埋下隐患,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越是发展快,越要有忧患意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方式使得生态环境难以负荷。私搭乱建的小作坊安全隐患突出,温岭不少党政干部坦言,过去最怕在晚上接到电话,总担心出现生产安全事故。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随之而来的是庞大外来务工群体背后的一系列社会治理等问题。

责任编辑:徐淑丹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