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记:浙江阅读这一年
第二届浙江全民阅读节在甬举行
三日记:浙江阅读这一年
2016年11月25日 09:44:58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李月红 方扬帆
第三日·观读记
让公共图书馆成为“导读人”
“首次省、市、县三级联动。”开幕式上,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单烈这样定义本届阅读节。
翻阅活动指南,一个与以往书展不同的亮点是,增加了“互动推广”环节。在未来半个月内,南塘老街、1844文化广场、鄞州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宁波城市文化核心区域以及各县(市)区、乡镇街道,均作为本届全民阅读节的分会场,各类阅读活动超过上百场。
让书香浸润到每一个角落。正是抱着这样的宗旨,浙江全民阅读节采取了地方城市轮流举办的方式,第一届放在杭州,第二届放在“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宁波。宁波市委常委、副市长宋越舜认为,这里诞生了以王阳明、黄宗羲为代表的影响深远的浙东学术文化,留下了亚洲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说明宁波是一座有着根深蒂固的爱书、读书“基因”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理由、有能力、有信心能承办好这样的节日。
除了政府的“有形之手”推动,社会力量的“无形之手”如何作为全民阅读?三天里,全民阅读高峰论坛、书香城市论坛、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创新学术研讨会等五个论坛相继展开了一场场头脑风暴,智力激荡擘画我省书香社会发展方向。
让公共图书馆成为“导读人”,是业内一致的观点。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邱冠华认为,全民阅读是公共图书馆的使命之一。通过图书馆的专业服务,让读者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合、用合适的方法读合适的书。同时,阅读推广的主要服务对象应放在社会蓝领与白领、待业的学生、底层次职业的人和没有职业的人,“培养民众的阅读能力是实现信息公平的前提,因为信息不公平就会产生物质上的、财富上的不公平。”
必要的法规建设,不可缺席。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副司长陈彬斌向本报记者透露,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公共图书馆法》在今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有望在本届全国人大期间获得通过;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保证法》有望在明年上半年发布,“这些法规的建设将明确确定公共图书馆在全民阅读这项活动中的角色和定位。”
加强顶层设计,是地方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基础。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要建设科学布局、以总分馆为代表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提供足够的办馆经费和购书经费,引进或培养足够的专员馆员。以苏州市张家港市为例,早在2012年就发布了《张家港市书香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所有镇级图书馆面积都在1000平方米以上,镇级文化设施的投入超过了8亿元,一年的读书活动超过2500场。
引入社会阅读力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道。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该区以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为契机,打破街区的界限,实行三级图书馆网络,制定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网络平台,通过引入企业、社团等合作力量,确保可观的藏书量,打造十分钟阅读圈,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
一个时代的出版史,滋养一个时代的阅读史;一个时代的阅读史,孕育一个时代的精神史。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深刻粉碎了现代人的时空概念,阅读能更迅捷地获得了,但它作为一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的事情,却变得更难抵达了,无论是读书日的设立,阅读节的举办,法规的出台,都是政府和社会各界正在进行“悦读”的种种努力,提醒人们不忘精神的诗意栖息,也唯有通过阅读,我们在自然的时序交替中,能够自由地与过去、与未来的人们促席诉彼平生,从而获得生命共鸣的永恒力量。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1-24亮“家底”,让公共服务活起来
- 2016-11-24四级志愿服务网络温暖一座城
- 2016-11-23宁波10个区市县党政一把手履新 带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