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黄岩4万多山里人重返家园
台州黄岩4万多山里人重返家园
2016年11月01日 14:33:46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王庆丽 周薇薇
一个古村的春天
“更精彩的,还在明天”
对许多的“空心村”来说,“人去楼空”是最直观的体现,大量老宅也因此徘徊在拆除还是修复的十字路口。
李家山村以北不到10公里的半山村,一年前针对4幢收归村集体所有的闲置古屋的修缮改造权,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众筹。
有着900多年历史的半山村,曾经地处古代台州、温州之间的要道。一条穿村而过、全由石头铺就的黄永古道,既是当年商旅必经的要道,更见证着小村的兴衰浮沉。
时光流转中,随着肩挑马驮的远去,曾经繁华的半山村也面临“空心化”困境:年轻人纷纷外出,老房子日渐倾颓,小山村即便想建设美丽乡村,却因缺钱缺人而一再搁置。
去年初,半山村面向全国推出众筹项目——“邂逅你的半闲人生”。该项目将村内的几间老房子,放到微信等网络平台上公开招募认筹,最终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获得了线上线下的众筹款近50万元。
众筹项目打响了半山村的名气,也为它的未来提供了更多机遇。今年10月中旬,村里和浙江工业大学联合打造的产学研教学基地正式落成,青年旅舍、半山书院、老中学高端民宿等项目正在打造。一批批年轻学子的到来,让原本静默的老宅内,充满了欢声笑语与青春活力。
而在位于黄岩宁溪镇上的乌岩头古村落,那片由4个主要院落、110间石头房构成的明清古建筑群,同样迎来了春天。
两年前,作为黄岩美丽乡村建设的“总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杨贵庆,带领团队为乌岩头进行村庄规划设计。
规划强调古建筑的乡土味和民族化特征,在修缮过程中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充分利用既有建筑,在完全保留老宅外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就地取材;对内部空间布局,找准古建筑与建筑强度、消防安全的结合点,优化空间格局,创造了一个既符合时代需要、又延续历史文化特色的“新乡土主义”古建筑集群。
“现在,这里不仅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艺术实践基地,今后还将建成以‘民国印象’为主题的影视艺术和休闲养生基地,”负责古村房屋征迁工作的宁溪镇人大副主席王天明介绍,虽然原本居住于古村里的村民,目前大多已搬迁至近旁的乌岩新村,仅有3户人家仍居住于此,但这并不意味着古村失去了生命。
2015年,家住院桥镇的俞玉林来此开办了一间民俗博物馆,把大花轿、春篮担、红木梳妆台等老底子的物件一一陈列起来。今年,他又投入300多万元,打造乌岩古村里的第一家民宿。而那些住进新村的村民,时不时跑来看看,悄悄打听是否有合适的新项目。“有理由相信,更精彩的乌岩头,还在明天。”王天明说。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0-29中南大学扶贫记:乡村旅游致富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