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黄岩4万多山里人重返家园
台州黄岩4万多山里人重返家园
2016年11月01日 14:33:46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王庆丽 周薇薇
一片山水的苏醒
“离开了,还能再回来吗”
顶着清晨的薄雾,沿着蜿蜒的山路,每次步行十多里地,从家里走到位于山顶的中学……这样的场景,至今还刻印于60岁的屿头乡布袋坑村村民黄正明的脑海中。
年少时的他,拼尽了力气去读书、考大学,只为逃离这片穷山恶水,在40多公里外的县城过上舒适、殷实的小日子。谁曾想,当后来梦想成真、在黄岩成功经营一家大型饲料公司的他,却成为整个西部山区返乡创业、带动村民致富的领军人物。
起因,来源于村党支部书记黄官军的多次相邀。
海拔500多米高的布袋坑村,坐落于屿头乡国家级森林保护区内。欢快奔腾的清澈溪流穿村而过,极具特色的古老畚斗楼错落分布,间或出现一座石桥,任性地横跨于水面,或有古树斜生,顽皮地挡住来客……这个拥有原始风景的深山古村,多年来却面临农民收入微薄、村集体资产为零、“空心化”现象严重等问题。
最冷清的一段日子里,村里只剩下了30来个村民。那时候,黄官军每每在村里踱步,除了日渐落败的老宅,看到的就是须发花白的老者,他的内心格外失落。要知道,全村登记在册的足有400多人,若是时光倒转二三十年,这里也曾出现过遍地炊烟、集体劳动的热闹景像。
离开的人,还能再回来吗?他不断地问自己。
2008年前后,眼见宽敞平坦的盘山公路修到了村口,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时尚的休闲度假方式,一个念头从黄官军心底由然而生:把整个村庄建成一个景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增设登山步道、开发布袋溪漂流等游乐项目,吸引人们前来观光旅游。而“见多识广、脑子灵光、生意做得很大”的黄正明,无疑是最理想的“合伙人”。
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黄官军驾着小车,绕着盘山公路飞驰到山下寻求合作,不料刚表明来意,就遭到了对方的婉拒。
“这么一个穷山沟,哪里会有人来玩?”黄正明有自己的顾虑,他不相信布袋坑有这样的吸引力。为防止他一时冲动落得血本无归,家人更是联手把他的银行卡、房产证等偷偷藏了起来。
但黄官军没有放弃,转变策略,打起了“亲情牌”与“持久战”,不时邀请黄正明的亲朋小聚,旁敲侧击地给他做思想工作,同时积极争取从区到乡各级政府在土地流转、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及资金扶持,用两年多时间改变了黄正明的想法。
2010年,布袋坑景区正式建成;2011年底,由黄正明一手打造的全村第一家农家乐“布袋山庄”正式营业;2013年,布袋坑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古村,就这样被唤醒了,同时被唤回的,还有村民对于家乡的自信与自豪。
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四处漂泊近20年的村民黄红云,带着妻子回到村中,把位于村口的老宅改造后办起了农家乐,每年收入有十来万元;长年在黄岩城区做小买卖的黄官元和妻子戴华彩,带着祖传的馒头手艺回到村里,“官元特色馒头”的名号从此打响,供不应求;而那些由村民用古法炮制的年糕、卤水豆腐、糯米酒,以及各家自种的水果和蔬菜,也成了游客争相购订的紧俏货品。
近两年来,布袋坑村每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景区营业收入高达数百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约2万元。村里的常住人口,已恢复到200多人。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0-29中南大学扶贫记:乡村旅游致富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