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他和他的遗体捐献俱乐部

2017年03月09日 10:59:22 浏览量: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王晨辉

        3月6日,杭州遗体捐献俱乐部发起人吴志夫走完了84年的人生旅程,安详离世。按照遗愿,他的遗体将捐献至浙大医学院,用于医学教学和科研。

   在杭州,不少人知道吴志夫,一方面是因为他与癌症抗争了40年,鼓舞了很多癌症患者;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发起成立的杭州市遗体捐献俱乐部,已有千余人签订了捐献协议。

  “遗体捐献手续非常简单,但需要当事人和家属很大的勇气和支持,这些年,吴老做了很多工作,我们非常感谢他。”浙江大学医学院解剖实验室负责人说,10多年前,浙大医学院每年接受的遗体捐献数量是个位数,这几年增长较快,去年有58人捐献了遗体。

  吴志夫生前在做宣传工作。

  一边抗击病魔,一边宣传公益

  说起“癌症”二字,不少人会将其和“死亡”联想在一起,而吴志夫,却顽强地和它斗争了40年,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

  1977年4月,44岁的吴志夫被查出淋巴癌晚期,医生说最多还有6个月生命。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曾让他一度陷入了崩溃状态。幸好,在医生的开导下,作为家庭顶梁柱的吴志夫,明白自己不能轻易放弃,并积极配合治疗。

  6个月以后,吴志夫的癌细胞从喉咙转移到口腔,不久后又复发。此后的40年里,癌细胞顽固肆虐,吴志夫共复发了5次。

  病魔的残忍激发了吴志夫的斗志,“顽强地活着,做点什么。”从1988年开始到1996年,吴志夫在杭州西湖区的翠苑社区做服务工作,每年都是街道先进工作者。此外,他还前后资助了10多个困难学生。

  1990年,吴志夫偶然得知浙江医科大学(现在的浙大医学院)学生教学尸体来源匮乏,便萌生了死后捐献遗体的想法,并在1992年签订了遗体捐献协议。他曾说,“得了癌症,生不如死,只有医学发达了,才能找到治愈方法,子孙后代才能免于受苦。”

  创建俱乐部,劝说遗体捐献

  2007年12月26日,凭借一己之力,吴志夫成立了杭州市首个遗体捐献俱乐部。

  吴志夫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这里。媒体报道后,越来越多的人给吴志夫打来电话,提供意愿信息,他再逐个核实,亲自把登记表格送上门。劝捐是个公益事业,做起来困难,有时还会受到质疑和误解,但他带着60多个会员天天坚持。在他们的宣传和劝导下,有千余人签订了捐献协议。 

  2014年7月,一位93岁的老人给吴志夫打来电话,要求捐献遗体。老人的老伴在多年前就去世了,子女不和自己同住。吴志夫和老人一起努力,做通了老人女儿的思想工作。

  近10年的发展后,遗体捐献俱乐部如今已有2000多名志愿者,其中95%以上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文化程度较高,大多是离退休干部。

  俱乐部在全省范围有联络员100多位,他们不止是传送表格的联络员,更是推动医学进步的使者。

  浙江大学医学院解剖实验室负责人告诉记者,遗体捐献的数量逐年上升,去年已有58个,这其中,有吴志夫老人和遗体捐献俱乐部很大的贡献。

  吴志夫老人走了,但是他的俱乐部还在继续。会员们说,要把俱乐部一直办下去,把吴老的心愿延续下去,让更多人加入到遗体捐献的队伍中来。

  【相关新闻】遗体捐献和器官捐献

  说起遗体捐献,很多人会联想到另一个词,器官捐献,其实两者是不一样的。

  器官捐献是指身故后将有用的器官捐献给器官衰竭的病人,用以挽救人的生命,角膜可以使人重见光明;而遗体捐献是指身故后将遗体捐献给医学院,供研究和学习使用。中国从2003年即开始施行器官捐献志愿申请。据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6日,我国通过书面和网络途径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达到219365人,其中,2017年已有近5万人登记。

  记者从省红十字会了解到,浙江从2010年8月启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截止2016年底,全省实现人体器官捐献632例,其中2016年实现捐献186例,共挽救了1800多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并使近500位失明患者恢复光明。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