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三代守墓人和一个世纪的粤剧往事:期待粤剧声再起

2017年04月05日 14:27:14 浏览量: 来源:澎湃新闻网 作者:郭艽 谢煜楠 黄芷欣

  八和会馆

  李日河记得,他小的时候,父亲经常一个人去看戏。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李日河父母有一张优待证,“带上这个证,可以免费在全广州任何一间戏院看大戏。”

  那时广州刚刚解放,有半个世纪历史的“八和会馆”,在粤剧行业里发挥业内协调作用。 

  19世纪末,邝新华、独角英和林之等粤剧艺人建立了粤剧行会组织“八和会馆”,开启了广东粤剧的新起点——开办八和小学,设立养老院和规范梨园公墓。

  “那时入会员需要交白银一两作为‘份金’”,崔颂明说,“八和会馆”成立开始,就是整个行业的管理者。“谁没有工作了,哪里有纠纷了,包括生老病死,八和会馆都管……”

  卢沟桥事变爆发前,以薛觉先为理事长的“八和会馆”剧团为支持前方战士,在广州海珠大戏院举行义演筹款。此后,薛觉先和马师曾又同台演出(两人曾被称“薛马争雄”),粤剧界几乎无人置身事外。

  民国初年到抗战期间,是粤剧最辉煌的时期,所有戏班都加入八和会馆。“抗战胜利后,很多戏班去了香港、澳门、新加坡……”崔颂明说,他们把“八和会馆”带了出去,并在世界各地建立起八和会馆分馆。

  1946年,美国和新加坡粤剧艺人捐了一万美金回来,在广州恩宁路购买了一间房子作为会址,即现在广东“八和会馆”祖屋。1949年后,它移交给广州市总工会,标识其作为行会的性质告一段落。

  恩宁路177号,两扇高达4米、厚10厘米的柏木大门背后,不时传出低沉、悠扬的曲调,仿佛在诉说上个世纪的故事。

  八和会馆大门有四米高

  有人在会馆内唱折子戏,星期一到星期六的上午,经常有“私伙局”过来唱粤剧,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今年82岁的小蝶儿说:“我们为他们提供场所,但不对外开放。”

  “小蝶儿”学名叫严笑芳,生父是被誉为粤剧“武生王”、行内尊称为“四叔”的“靓次伯”,母亲“蝴蝶女”也是粤剧花旦名伶。她很小就开始唱,开始跟母亲一起,后来自己一个人唱,相继加入多个粤剧团。

  “1968年,(粤剧团)全部解散了,后来我去了工厂……退休后才回到‘八和会馆’。”小蝶儿说,因为没有收入来源,包括八和馆主席、八和墓园的“河哥”,所有人都是义务服务,没有工资。

  大厅有一座金光闪闪的华光师傅圣像,每年的秋天,八和子弟都会共聚一堂庆祝华光师傅诞。“它体现了粤剧人的精气神”,《南国红豆》杂志执行副主编罗丽说。华光师傅一直是粤剧戏人的精神偶像,但几乎没人能说清它们之间的历史渊源。

  八和会馆会员证。

  15年前,广东八和会馆祖屋破败不堪,被相关部门鉴定为危房,一直到2002年筹集资金重修后才回复了现在的样子。

  八和会馆现在有会员有一千多人,他们遍布海内外全世界,“填一个表格就可以入八和会馆会员了”。广州振兴粤剧基金会秘书长苏小玲说:“它(广东‘八和会馆’)以前做实事,能帮演员找到工作,现在只是一个精神家园的作用。”

  粤剧改革

  “(讨论)振兴粤剧,我听了30年了……”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总经理、红豆粤剧团团长欧凯明说。

  1991年,他在广西粤剧团,每个月月薪仅64元,“加上补助一起不到100元,当时完全看不到粤剧的前途,我几乎想放弃了。”

  欧凯明说,那段时间,他去了歌厅唱歌,还去演了电视剧,当粤剧名伶红线女叫他来广州面试时,欧凯明正想着是不是该转行去做影视。

  “我当时拍一部电视剧能解决半年的生活”,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粤剧,“我离不开舞台,离不开戏剧表演……”

  那时,广东的粤剧院属事业单位,普遍生活得较好,“我从广西一过广东,每个月工资涨到500元”,欧凯明说,他来广东二十多年,粤剧市场在不断萎缩。

  广州粤剧团2009年开始改革,由剧团改为广州粤剧有限公司。“他们原来都是事业单位,改成企业后,我们主要是对他们进行项目扶持。”广东省文化厅艺术处副处长孙旭亮说,根据国家相关政策,2010年左右,广东省对粤剧团进行全面改革。

  2012年,广东唯一的一所粤剧学校——成立于1958年的广东粤剧学校与广东舞蹈学校合并,建立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

  “现在很多有名的粤剧名伶,都毕业于广东粤剧学校。”孙旭亮说。

  今年45岁的周腾飞说,他12岁参加考前培训,筛选后去广州面试。“考试老师让我唱一首粤剧,我说没学过,不会唱,老师说那你就唱首歌吧,我记得我唱了一首‘秋天’,啊,声音太小了!” 周腾飞现在是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的老师。

  “当时的生源很严格,我们是几年招一次生。”比周腾飞大三岁的蒋文端说,那时从粤剧学院毕业,完全不用担心工作的问题。蒋现在是广东粤剧院的当家花旦。

  “抢手到我当时可以有好几个选择。”周腾飞说。 

  广东粤剧团体制改革后,学校招收学生变得困难。“有一个男孩和女孩,女孩长得清秀,男孩也很帅气,他们都愿意来,但家长说要学文化(课)不要学粤剧。”周腾飞说。

  据孙旭亮介绍:广东省国办的粤剧团现在有21个,它们都改制成企业,省级事业单位就只剩一个——广东粤剧院。

  3月21日,广州粤剧团,欧凯明在排戏。

  “广州市看粤剧的,大概只有2000人左右。”孙旭亮说,粤剧的市场主要在粤西等广大农村,村里每年正月都搞年例,争相请粤剧团表演粤剧,但很多也只是看热闹。

  从另一方面来讲,市场化促进了粤剧团的调整与创新。2015年,取材自3D武侠网游《剑网3》,由广东粤剧院跟网游结合的作品——《决战天策府》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首演。

  “我看了现场,来了很多年轻的观众,它是粉丝经济的一种。”罗丽觉得,把一个网游产品舞台化,对剧种和观众水准的提升没有意义。“网游和粤剧合作是可以的,但只是一个案例,并不是粤剧的整个方向。”

  尽管在粤剧界引起一些争议,但孙旭亮认为这是一种探路。

  “我不管业内怎么说,但起码有一帮人来看粤剧,虽然一些人说它不是粤剧。”孙旭亮说,在不改变传统唱腔的情况下,用现代音乐元素去包装,希望是粤剧一种新的方向。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