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农村大学生过年 困守城乡夹心层

2017年02月13日 10:51:30 浏览量: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孙庆玲  

  难融入的城市

  在这种趋势下,除了挤进城市,农村大学生似乎别无选择。

  作为村中的第一位大学生,王中亦去沈阳上大学前从未出过县城。在大学里,他第一次去了肯德基,但因不知如何点餐最终没吃成;第一次坐投币公交车时有些发蒙,甚至不知该站还是坐;第一次进KTV,不会唱歌的他便在那里睡着了……他渐渐感受到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以及自己与城市学生的距离。

  “当时城里学生多才多艺,而我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尤其在毕业时,农村大学生的弱势就更凸显,“城市同学的父母在求职上能给他们指导和帮助,而村里父母根本还不知道你的工作是干什么的,完全靠自己”。

  2014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等10个省份调研发现,农村大学生就业更难。在未就业大学毕业生中,来自乡镇的为27.1%,农村的为25.7%,二者合计占52.8%,而来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市区的仅为13.2%。而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公有部门的比例(47.8%)远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31.1%),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的平均初职月薪(3443元)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2835元)。

  也是在同一年,王中亦拿到了某知名电商的offer,“当告诉父亲月薪只有3000多元时,他一个40多岁的大男人当场就哭了……”这是王中亦第一次看到父亲哭,“他觉得这薪资还没他打工挣得多,很心酸。”

  过年回乡,每当乡亲们问起工资多少时,王中亦都含糊其辞,“我知道我远没有他们挣得多,如果实话实说,他们要么不相信,要么会很瞧不起你”。

  “漂泊、孤独和无获得感是‘城漂族’普遍的心理状态,大多数人都靠不上父母,只能靠自己在竞争越来越激烈、房价和社会期望值都越来越高的城市打拼。但由于城乡差距的延伸影响,在中国,这种现象则在出身农村的学生身上表现得更明显。”张玉林说,也许时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责任编辑:张丹丹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