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农村大学生过年 困守城乡夹心层

2017年02月13日 10:51:30 浏览量: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孙庆玲  


 天津,春运中返乡的学生。(资料图片)

  回不去的故乡

  “毕业分配到哪儿”“上完学能做什么样的官儿”“一个月能挣一万吗”……

  乡邻们不断向北京理工大学大二学生刘寒冰抛来类似问题。虽然上世纪末高校毕业生就不再包分配了,但上大学就能“做官”等观念依然在他的家乡云南省威信县三层岩社根深蒂固。

  起初刘寒冰还会耐心解释,后来他尽量避开这种话题,今年春节干脆没回家。即便回去,家中也鲜有可愉快交流的人,连村中同龄的小伙伴也很少联系。

  “他们有的结了婚,打扮很成熟,有的却整得很‘杀马特’,头发染成了各种鲜艳的颜色。”年少时一起放牛、抓螃蟹、摘果子的玩伴,不少在初中时就辍学务工去了,“班上最初80余人,初中毕业时走了近一半,从此走上了不同的路,共同话题少了,比如他们会聊挣钱结婚,我就插不进去嘴。”刘寒冰自己也很无奈。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陈闻晋副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认为,春节,总与“家”相伴相随。每个人心中都会存在一种对家乡和曾经生活场景持久、深刻、美好的眷恋心理和回忆,比如环境的优美,人性的善良等,这会成为他们以后发展的精神动力。但如今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使得农村更加荒芜和衰落,使得农村大学生实际感受到的农村生活与农耕文化生活的记忆不符,而他们现在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又是沿着西方教育体系走的,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存在冲突甚至对立,使得农村大学生对现下农村产生厌倦,进而想远离农村,抛弃农村。

  在北京理工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看来,这其实是种自然的现象。“这些大学生的使命不就是跳出农门吗?不在农村生活后渐渐就会与家乡的环境疏离。”

  这种疏离不仅是地理上的距离,也是思想观念上的鸿沟,而鸿沟背后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城市工业文化与乡村农耕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农村大学生向来所受的“不要做农民,要成为城里人”的教育,正如印度的圣雄甘地所说,“使他和他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他自己祖祖辈辈所创造的文明在他的眼里被看成是愚蠢的、原始的和毫无用处的。他自己所受的教育就是要使他与他的传统文化决裂”。

  “对家乡的陌生和无知,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教育取向的问题。”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玉林认为,“无论爹娘还是老师,乃至教科书,灌输的都是城市导向、非农业导向的价值观。而应试教育当然也不会给‘家乡’或乡土留下应有之地。既然自己已经跳出去且不会再回来,家乡的现状和未来都与己无关,哪会有与之打交道的兴趣呢?但如果‘使命就是跳出农村’成了一种教育取向或主导性的价值观。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和社会已经病得不轻。”

责任编辑:张丹丹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