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窗间一经书生辈 亦开风气亦为师

2017年02月24日 17:03:58 浏览量: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周文彰

  1985年,在萧前的倡议和主持下,以全国当时8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的教授组成课题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和哲学原理教材改革”。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就是1994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这本书从内容到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富有成就的探索,黄楠森称之为“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哲学体系创新活动”。

  萧前的思考直接付诸行动了。1981年,萧前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和召集人,1982年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成立,萧老师被推选为执行会长之一。

  活跃的“师生理论创新群”

  一个在思想上与时俱进的导师,自然要求和鼓励他的博士生们以创新作为哲学研究的灵魂。萧前常说:“不想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

  我在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1985—1988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就是萧前和夏甄陶两位教授。夏甄陶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卓著成果独树一帜。两位导师,志同道合,如同一人,博士生专业方向都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共同愿望都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成为我国“时代精神的精华”。导师身先士卒,学生奋力拼搏,论文、演讲、访谈频繁见诸报刊和研讨会,渐渐形成了一个“师生理论创新群”。而主体性问题似乎又是我们前后三届同学的共同课题,李德顺的价值论、郭湛的主体活动论、陈志良的思维建构论、欧阳康的社会认识论,以及我其后完成的主体认识图式论,都贯彻着对主体性的卓有成效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是能动的反映论,不是如有的人所理解的照镜子式的机械反映论”,针对当时有人对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诘难,萧前对我说,“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只是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论述,需要我们深化研究,给以丰富和发展”。

  我心领神会。不久,我拿着博士论文《主体认识图式研究》写作提纲去见他,他看了并听了我的汇报,当即点头同意,并嘱我好好关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科学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多领域的研究成果。我照办了。在论文的开题、写作和定稿过程中,我切身感受到了萧前老师悉心指导的巨大作用,特别是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实事求是所产生的重要力量。

  活着就要思考

  正值萧前持续发力,醉心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创新发展时,1996年10月,他病了,而且一病就不轻——脑溢血,开颅手术又不及时,他的体力和智力受到病魔的严重摧残。

  醒来之后,他发现,左手左脚不听指挥了。我从海口来北京人民医院看他,他指指身体左侧,口齿不清地说:“谁让我反左的呢!”一句话说得我们忍不住笑起来。乐观、豁达、顽强,这就是在病魔面前的萧前。他对前来看望的人说:我现在是“两手抓”:一手抓体能锻炼,一手抓脑力恢复。

  他真的慢慢恢复了,得益于现代医学,得益于他的毅力,特别是得益于他贤惠无怨而又是医生的妻子潘瑰智。

  他为自己能够整段背诵马克思主义经典而兴奋不已,为自己能够亲眼看到香港回归而兴奋不已,为自己能够跨入新千年而兴奋不已。2004年5月9日,人民大学举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理论研讨会暨萧前教授80华诞纪念会”,并出版了《萧前文集》,李瑞环同志题写了书名。

  活着就要思考。他每天都在关注天下新闻、国家大事、哲学动态。领导同事老友学生们来看望他,话题常常自然地转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等话题上。我从海南来京,每次看他都是这样。

  学界似乎也没有把萧前当成留有中风后遗症的病人,他的威望、他的思想,冲淡了人们这方面的意识,经常邀请他出席各种学术活动。当然,他已经不可能有求必应了,只能择而为之。有一次,当我推着轮椅送萧前老师进入会场时,全场起立鼓掌,表达敬意,表示欢迎。

  2007年8月23日凌晨,萧前思考了一生的大脑永远地停止了思考,享年83岁。

  人们这样评价萧前:“半个世纪以来,萧前教授始终站在哲学基本理论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前沿,成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体系的创立人和学科奠基人之一,成为我国当代最为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