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窗间一经书生辈 亦开风气亦为师

2017年02月24日 17:03:58 浏览量: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周文彰

  “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是能动的反映论,不是如有的人所理解的照镜子式的机械反映论。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只是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论述,需要我们深化研究,给以丰富和发展。”

  1984年2月3日晚,我和萧前教授并肩漫步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园里。没有雾霾,只有我俩吐出的淡淡青烟。

  我们出了校门,走向附中,又从附中,返回校园,如此反复,惬意长谈。两包香烟,对抽个精光。连续三天的博士生招生考试下午刚刚结束,累得半死的我去向萧前道别。萧前说:“出去走走吧!”他已经有意录取我了。

  这是我第一次单独和仰望已久的老师在一起。这一年,我31岁,萧前60岁,他还不到我今天的年龄。

  “祖师爷”

  在初见萧前之前,用“如雷贯耳”来形容他的名气,恰如其分。

  当我作为“七七级”跨入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时,用的教材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本书由艾思奇主编,萧前是主要执笔人之一。哲学系副主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原作者胡福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主讲老师李华钰等,都是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的,都是萧前的学生。

  萧前,用陈先达教授的话说,是人民大学哲学系的“祖师爷”。

  萧前,1924年出生于湖北省江陵县,读中学时就喜欢读艾思奇的《大众哲学》。1944年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1946年年底,他在地下党组织的安排和吴晗的推荐下进入解放区,到北方大学文学院学习,1947年春节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哲学家艾思奇,成为艾思奇的行政和学术秘书,进入哲学领域。1948年北方大学合并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1950年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的基础上成立中国人民大学,萧前在马列主义教研室任教。在此,一直工作到2007年去世。

  1951年,费·让·凯列等苏联专家来人民大学讲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教师作翻译和理论辅导,萧前担任理论辅导组组长,兼凯列的助手,开始了和凯列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哲学交往。萧前曾经说过,他的一生得益于两个好老师,一是艾思奇,一是凯列。

  1952年7月,根据中央宣传部的要求,人民大学举办马列主义研究班,设哲学、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共党史四个班,为全国高等学校培养马列主义理论师资,萧前任哲学研究班班主任。研究班连续招收多年,培养了大量人才。黄楠森、高清海、李秀林、陈先达、汪永祥、庄福龄、杨宪邦等一大批哲学家,都是研究班的学生。杨春贵、胡福明、刘放桐等哲学家也都是萧前任教的研究生班的学生。马俊峰教授说得十分贴切:萧前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地位,是在研究班时期奠定的。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奠基者

  我们“七七级”进入大学的那个时候,即1978年3月,真是“百废待兴”。“十年动乱”刚刚结束不久,教学秩序尚处在恢复和重建阶段。没有像样的教科书,是师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各学科老师一边讲课,一边夜以继日地编写讲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是幸运的。我们不但有老师们刚刚辛辛苦苦编发的厚厚讲义,还有艾思奇主编、萧前参与撰写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