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粒子捕手”王贻芳

2016年10月28日 08:22:07 浏览量: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完颜文豪 黄海波

  不愿被贴上“科学狂人”的标签

  曾有媒体在报道王贻芳的时候,用了“科学狂人”来形容他,他却不太乐意被贴上这个标签,“人是很复杂和多面的,用一个词概括不科学”。

  尽管他习惯用偶然与运气来解释获得成功的原因,但在哈佛大学数学家丘成桐眼中,王贻芳最优秀的品质之一是坚持,“而且他往往都会成功”。

  王贻芳也坦言自己是个不太容易放弃的人。无论是在中国要不要建设大型对撞机的国际争论中,还是“大型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项目因一票之差未能进入发改委的下一步评审,他对自己的这项计划都没有表达过动摇的想法。

  在采访中,勤奋,是他唯一用来直接自我描述的词。这个自认为“勤奋程度超过绝大部分人、干活时间比研究所里年轻人都长”的科学家,多年坚持的作息表是:早上八点上班,下午六点半下班,晚上回家再工作3个小时。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实验物理中心副研究员温良剑,10年前曾是王贻芳的研究生,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这位严厉的导师对他的要求,“他(王贻芳)在美国的时候一周工作70个小时,也没要求我同样勤奋,但至少要一周工作50个小时。”

  作为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的王贻芳,要在科研工作者和行政管理者两种角色间不停转换,每天要处理建设江门中微子实验、筹建CEPC、高能所行政工作三件事。

  在同事曹国富印象中,王贻芳精力总是很旺盛,似乎都不怎么睡觉,“经常夜里一两点给王所长发邮件,他都秒回。第二天他照常早起。”

  相比于在高能物理领域各种会议和专业争论中的活跃,同事和学生极少听他谈起私人事务。有媒体曾风趣地说,让他说说自己的故事,简直比获取实验数据还要困难。

  他说在生活中没有什么爱好,稍有点空闲时间会陪陪家人或读点文史书籍。认识他10多年的学生温良剑,只知道他乒乓球打得还不错,那还是温良剑在一次集体出游中偶然发现的。

  温良剑对王贻芳的最深印象是严厉。在科研上“犯错”时,往往会遭到王的狠批。“真的很难受,不是因为他说话凶,而是他能一针见血指出我的问题。”温良剑回忆。

  很多人看来,物理学家是一群思维与行为异于常人的“疯子”,就像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的那四个科学怪人。王贻芳不赞同这种看法,他的圈子里大部分科学家都是普通人,“我自己也是”。

  如果期望从他的成长经历中挖出某些异于常人的行为,恐怕多半会失望。

  上世纪80年代,上大学选专业流行一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1980年,王贻芳考到南京大学物理系,在他记忆中,“出于从众心理学了数理化,数学太抽象,化学不好玩,学物理是个极其自然的选择。”

  1984年他跟随丁肇中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深造,1992年获得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博士学位,其后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做科研工作。

  2001年,38岁的王贻芳觉察到国内科研项目快速发展的机遇,于是选择来到中科院高能所工作。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