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捕手”王贻芳
“粒子捕手”王贻芳
2016年10月28日 08:22:07 浏览量: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完颜文豪 黄海波
中国有没有必要巨资建造大型对撞机?
王贻芳态度坚决:“科学的钱是科学的钱,民生是民生的钱,任何国家永远不可能拿科学的钱做民生,没有必要说要用科学的钱去挤占民生的钱”
如何向公众解释高能物理研究的应用价值?
王贻芳认为这是个两难的问题,说得通俗了,人家说你不严谨;说得严谨了,人家看不懂。“科学不可能通俗,但公众有权知道科学家‘在搞些什么名堂’”
此时此刻,一万亿个中微子,正在穿过我们的身体,而我们一点都感觉不到。它还能“嗖”地一下穿过地球。
就像用砖盖房一样,所有的基本粒子,也像砖块一样构成了宇宙。这些砖共有12种,其中3种是中微子。
中微子伴随着宇宙从产生到演化的整个过程,成为构成我们物质世界最基本单元,也是物理学家王贻芳过去十几年潜心研究的方向。
在入选今年《自然》杂志“中国十大科技之星”之前,中科院院士、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已经获得了足够多的荣誉:2012年,“十佳全国科技工作者”;2013年,美国物理学会潘诺夫斯基实验粒子物理学奖;2016年,“基础物理突破奖”……
尽管近几年国内高能物理研究在国际上声名鹊起,他还是觉得这次入选是《自然》杂志随机选出来的,“不觉得这样就真的选出了最好的或者最有希望的中国科学家,跟我一样的人还有很多。”
用偶然和运气解释个人成就
王贻芳办公室的墙上挂着画家黄永玉的国画作品《砸个正》:画中人鼻子尖尖,眯缝着眼睛,瘫坐在地上,双手撑地。一个大苹果刚好砸在他的脑袋上,脸蛋跟苹果一样红。
在科学发展史上,很多发现都源自偶然,“牛顿与苹果树”的故事经常被引用来说明这一现象。偶然也多次发生在王贻芳身上。
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科研成就时,这个说话严谨的科学家,却喜欢用偶然与运气来解释。
1984年,王贻芳从南京大学原子核物理专业毕业。恰好那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到中国招收高能物理研究生。王贻芳被选中,成了丁肇中项目团队的一名学生。
这对王贻芳来说,“很大程度上是偶然的,他来选人这件事就很偶然,选了我也是偶然的。”丁肇中后来没有说起过选择王贻芳的理由,王贻芳更愿意把这归因于自己运气好。
这次偶然,成了王贻芳人生经历中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也是一次巨大机遇。其后11年里,他在丁肇中的指导下研究高能粒子,参加欧洲核子中心的L3实验。
2012年3月8日,王贻芳的团队在大亚湾国际实验中测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该实验在这年底入选美国《科学》杂志评出的“2012十大科学进展”。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博士后赵洁对中微子研究做了这样的科普:中微子很难捕捉到,但它可以发生一定的反应,我们可以通过探测器,把反应产物转化成光信号,通过电子学能够读出光信号,看到这个东西。我们测到了最难测的最后唯一剩下的这个参数,这为下一代各种中微子实验,打开了一扇门。如果这个参数测不到,下一代的中微子实验是没办法进行的。
在多个国家同时“捕捉”中微子的激烈竞争中,王贻芳的团队领先了一步。这一次,这个科学史上偶然掉落的“苹果”砸中了王贻芳。
2016年,王贻芳作为大亚湾中微子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获得“基础物理突破奖”,这也是获得该奖项的首位中国科学家。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