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永不消逝的“红烛”精神

2016年10月29日 10:58:29 浏览量: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闻立鹏 张丽(采访整理)

  三

  主题、思想有了,如何画成艺术品而不是宣传品,既能感动自己也能打动别人?这是我在创作过程中所一直探索并想要解决的问题。

  我主攻的是油画。油画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原本表现的是西方技法,与国画等中国传统技法,并不属于同一体系。但作为中国画家,特别是中国的油画家,我的职责与使命是创作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作品,这需要在融合中西方技法的基础上,表现中国人民的生活习俗、审美习惯,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这涉及比较复杂的问题,比如油画如何吸收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让创作出来的作品为中国观众所理解、所喜爱?如何解决现代艺术离百姓现实生活太远的问题?等等。

  《红烛颂》,就是用油画的形式来完成创作的,但与西方油画又不完全一样。西方油画中人物肖像的大体布局多是四平八稳的,而《红烛颂》则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红烛等传统意象,将我所想要表达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如果严守西方油画创作原则,画面上只留半身肖像,则总是有种意犹未尽的缺失感。即使在《红烛序曲》壁画中,我也是将造型艺术与中国文字结合起来,再结合火焰、红烛的背景,呈现出恢弘的气势。

  回顾绘画生涯,我已走过70多年。从创作思想的角度而言,改革开放可以说是一个分水岭。改革开放前的30年,我的创作思想总体是封闭的,对现代思想接受得较少,仅仅局限于现实主义作品。但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喜欢的艺术应该是多式多样的。改革开放后,思想随之解放,特别是通过出国采访等形式,我的艺术视野得以扩展,创作思维得以开阔。以前是站在中国的角度看中国绘画,现在是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国绘画,后者的营养源自然要多出很多。

  除了绘画创作,我还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创作课,总体而言,当代的青年学生、画家所接受的教育环境,比我们那一代要好得多,从事绘画的基础、功底也更扎实、更深厚,但总感觉,在他们身上缺少一种激情与热情,也许与他们的阅历有关吧。我总是希望他们不要辜负这样好的时代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勇于磨炼自己,提升自己,眼光要远大一些,心胸要开阔一些,少一些小趣味,多一些大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曾谈过文艺界有“高原”无“高峰”的问题,具体到绘画创作,我一直觉得关键在于补上历史这门课。关于技法,学生只要用功都能学成,但艺术观念、思想修养中所蕴含的历史深度,还需要社会的磨炼。深谙绘画技法,跟成为真正的艺术家是两码事。只懂炫技,只能成为匠人。真正的艺术家,还需要有正确的创作观念、高尚的审美品格、积极的人生态度,否则,怎么能创作出有思想内涵与历史深度的经典作品来?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