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永不消逝的“红烛”精神

2016年10月29日 10:58:29 浏览量: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闻立鹏 张丽(采访整理)

  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几十年前,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根据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创作出震撼人心的《红烛》,来表达自己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及对中国光明前途的向往,至今仍广为传颂。

  70年前的1946年,闻一多先生倒下了,但他所秉持的“红烛”精神流淌、延续至他的后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油画家闻立鹏的画作中。闻一多先生之子闻立鹏创作了诸多经典油画作品,其中,1979年创作的《红烛颂》以闻一多为原型、以红烛为表达载体,刻画了一位集学者与革命者于一身的勇士形象,印证着闻一多诗歌《红烛》中的那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经典是永恒的,值得一次次重温;经典中所蕴含的精神更是永恒的,值得一代代流传。本报记者邀请闻立鹏先生结合《红烛颂》等经典作品,来讲述自己在闻一多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熏染下的创作经历与绘画人生。

  一

  我创作油画《红烛颂》,与我的父亲闻一多先生始终是分不开的。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就开始创作父亲的肖像画,但最终选择以红烛为表达载体,则是源于以闻一多为原型的《红烛》电影摄制组的一次采访,在采访中的某一瞬间,我忽然感悟到,其实父亲的精神就是《红烛》的精神,也正是我绘画创作所要表达的精神。后来,在一次写生中,我发现红烛的燃烧与流淌,就像革命者的生涯一样,颇有意味,于是进一步确定了以红烛来衬托父亲的品格。在作品创作中,我始终被一种情感包围着,激动、兴奋、感伤……贯穿于我创作的始末。《红烛颂》与其他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有所不同,因为渗透与蕴含着我最真实也最真挚的情感。

  1946年父亲被暗杀,我当时才14岁,那种突如其来又无法诉诸言语的沉重打击,在我的内心激起巨大的震撼和伤痛。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多事情都会云淡风轻,但这件事却始终在我心里沉重地压着。我当时就在想,如果以后能够掌握绘画技法,成为一名画家,就一定要画我的父亲。也许正是这种“任性”,成为我探索绘画道路的精神寄托与支柱。

  众所周知,父亲是著名的诗人与学者,但其实,他早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的是美术专业,虽然在云南时,他已经不再正式从事美术创作,但趁着闲暇,也会忍不住找一些香烟广告纸在反面画画,有时我还能看到父亲为一些书刊画插图和封面。当然,这只是环境的熏陶,父亲对我并没有太多具体的指导。我小时候非常喜欢绘画,虽然刚开始只是胡涂乱抹,但父亲发现后,很是支持、鼓励,还准备请一位西南联大的学生为我辅导美术创作,后来因时事动荡搁浅,不过,这说明父亲是很愿意把我引导到美术创作这条路上来的。

  父亲去世后,我随家人回到北平,母亲将我送入北京四中继续完成学业。当时的北平刚刚解放,阴郁的思想氛围还未能完全消除,即使现在,只要想到每位学生都必须穿黑制服、戴黑帽子,内心都会不由得感到压抑。于是,在母亲的应允下,我与父亲曾经的一位学生一同前往晋察冀解放区,进入北方大学读书。在赴解放区的途中,为了躲避封锁,我扔掉了大部分行李,只留下了一盒水彩笔。到了解放区,北方大学校长张光年见到我手中紧握的水彩笔,便说,那你就学画画吧。于是我被安排在北方大学美术学院,跟随罗工柳、王式廓两位老师学习油画。回顾学画的过程,像是一种偶然,更像是一种必然。

  出于对父亲的怀念和崇敬,我开始阅读他遗留下来的书籍,包括诗作,也是从那时开始,我才对父亲有了更深的了解。在他的所有作品中,《红烛》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透过《红烛》,我仿佛读懂了父亲那短暂而伟大的一生。我曾经设想过很多“如果”:如果父亲没有去参加李公朴追悼会,没有发表《最后一次演讲》,事实上他也完全可以不参加追悼会、不发表演讲,那么,他就不至于被暗杀;当时一位美国友人邀请父亲携带家人去国外讲学,如果他选择了这条路,那么,他就可以逃脱当时的“白色恐怖”,也就不至于被暗杀;等等。但父亲均一一谢绝了,他说,我现在不能去,北方的青年还需要我。这于我而言,感触颇深。他是宁愿冒着危险,也要坚持做他觉得应该做的事情。我对于父亲的情感,已经不仅仅停留于亲情层面,还有更深一层的更为复杂的——有敬仰也有感动,他为我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为光明前景宁愿牺牲自我的一生,不正是他在《红烛》中所描绘的那样吗:

  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中那支“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红烛,不正是父亲的精神写照吗?于是,我饱含对父亲的怀念、热爱与崇敬,创作出《红烛颂》。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湖北浠水县闻一多纪念馆中,与夫人张同霞一起又创作了一幅4米×14米的大型壁画《红烛序曲》,构思、主题与《红烛颂》其实是一致的,可以说是扩大版的《红烛颂》,只是在表现方式上稍有些不同,将《红烛》诗句以文字的形式加在了壁画上,更显恢弘与诗意。走进闻一多纪念馆,序厅正面就是这幅壁画,壁画两边及最前面的白石碑上,装饰了很多正在燃烧的红烛,更加衬托出壁画里的意境,也为进一步阅览闻一多纪念馆中的有关资料铺垫了基调,映衬了氛围。这幅壁画,从初稿、定稿到壁画的板材选择、漆底、绘制、现场拼装,再到最后的“人字梯”漆缝、调整、修饰,我们共创作了将近2个月时间,虽然耗费了很多体力与精力,但每当想到这一壁画闪现与承载着父亲的精神与灵魂,就由衷地感到欣慰与高兴。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