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永不消逝的“红烛”精神

2016年10月29日 10:58:29 浏览量: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闻立鹏 张丽(采访整理)

  二

  父亲的精神也影响了我的创作主题。由于父亲,我对于他同时代的英雄人物都满怀着热爱与敬仰。不管是人物画,还是风景画,我都将现代历史英雄人物作为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比如以杨志新为原型的《大地的女儿》,以瞿秋白、杨之华夫妇为意象的《秋之白华》。《国际歌》是我在1963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的毕业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为了使画中的人物与原型更贴近,我特意去了南京监狱、雨花台和一些博物馆、纪念馆进行采访调查,这是我在油画艺术创作方面的第一次尝试。我试图改变以往在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中常用的平视视角和细节化的情节安排,以大的仰视视角,把人物塑造成纪念碑式的形象,由此体现革命一定会胜利的信心。画面背景上红色的天空则是我在临摹敦煌壁画时所受到的启发,红色是革命的颜色。

  我喜欢翻阅现代史料,因为我发现,在上世纪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中国很多知识分子、工人、农民等,都有一个共同的坚定信念,很多人为这一信念奋斗终生,甚至献出可贵的生命。父亲闻一多就是我身边活生生的例子啊!所以每当我翻阅起这些资料,都会感同身受,更容易被这种精神与信念所感染、所激动、所震撼。

  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出过一套《红旗飘飘》的丛书,专门记载与报道革命者的亲身经历及烈士后代的所见所闻,记录着上世纪革命时期的人物事迹,连续出了很多期。其中刘胡兰的故事也是从书上看到的,刘胡兰牺牲时只有十五六岁,我当时正在解放区,跟她差不多年龄。当我看到这一报道时,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一个同龄女孩为了信念和理想,竟然是那样的英勇与无畏。书中提供的都是文字资料,而绘画创作还需要影像的支撑,于是我沿着书中所提供的线索,到过很多地方,采访了曾参加过上海三次武装斗争的老工人,参观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李大钊同志受刑的器具,等等。历史人物画,需要到历史资料中去挖掘,再辅以现代人物做补充。

  我今年已经85周岁了,仍在坚持新的创作,支持我继续创作下去的动力,就是我想把曾经采访、考察过的英雄人物全部画下来,用绘画的形式留下他们的肖像与精神,为现代历史增添一份可靠、扎实的资料。这足够让我画一辈子。这些历史人物的思想与精神始终激励与鼓舞着我,相信对于后学者也是如此。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