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我有我主张
科学传播,我有我主张
2016年10月17日 13:01:05 浏览量: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刘诗瑶 喻思娈 张驰 等
张辰亮近影
“@博物杂志”运营者张辰亮认为应当想方设法把科学“推销”出去,向广告商学习
张辰亮话不多,这跟他网络科普“达人”的形象不太相符。在互联网世界,他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博物君”,掌管着有500多万粉丝的微博“@博物杂志”。
“请问这是蜻蜓吗?什么样的环境让它们进化出这么长的触须?”“这长得像香肠的是啥哟?”“学校前面大树上长的果子,能吃么?好吃么?怎么吃?”
网友的配图提问五花八门,而张辰亮“段子手”式的回答让这块博物小天地趣味盎然:“你把虫子织的高领毛衣(栖管)拔出来了”“重瓣的杜鹃花,眼泪是道具师喷的水”……张辰亮习惯这样和网友互动。
自幼喜爱观察昆虫,张辰亮大学时读植物保护专业,研究生阶段又学习昆虫分类学。毕业之后,他没有像很多同学那样继续深造或者去做检验检疫工作,而是到自己从小就很喜欢的《博物》杂志工作,任务就是运营官方微博。
“我是科班出身,半路出家。”张辰亮这么评价自己。其实在来《博物》杂志之前,他就已经开始写“毛毛虫为什么排队走”一类的科普文章了,在学校里也组织过“昆虫爱好者协会”。
“@博物杂志”早期立足于专业性,虽然有时也会搞互动问答,但效果并不好。张辰亮接手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涨粉”。当时有粉丝见到一些不认识的动植物,拍照片发来问“这是什么?”张辰亮觉得正好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一本正经地介绍学名、科属、价值。“有时为了显示专业,恨不得把拉丁文都用上。”他笑着说。这种互动一开始并没有达到预想效果,“@博物杂志”不温不火。
随着“印尼摄影师吐槽集”的出现,在微博中,张辰亮揭示了一些震撼人心的照片不过是摄影师用工具强行摆拍出来的,比如“雨中举叶子伞的小青蛙”:蛙的皮肤本来就需要湿润,雨滴对它来说是享受,怎么会打伞呢?雨滴也太均匀了,蛙的腿好像被外力扭伤过……张辰亮将多张同类照片归纳整理,发布出去,微博粉丝量一下增加了一倍。
随着微博粉丝量的增长,张辰亮的思路也在改变,他认为介绍博物知识的角度很重要。“有味中药叫王不留行,名字很有趣,因其药效在于‘通’,《本草纲目》中记载‘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张辰亮认为名字就足以作为介绍这种植物的理由。在“@博物杂志”的粉丝中还流行“能好怎”的说法,即“能吃么?好吃么?怎么吃?”因为他在介绍很多动植物的时候,切入点就是“吃”:“卷丹是能吃的,把地下的鳞茎挖出来,掰成一片片,炒西芹。”“三色堇和角堇都能吃,随吃随摘,多有食欲。”这些微博都会得到大量的评论和转发。
谈及科普,张辰亮这样概括:“科普就是给科学做广告,要融入大众,轻松快乐地传播。”在“@博物杂志”的粉丝中,有一半以上是大学生。他认为,其实公众的好奇心很强,不妨放低身段,向广告商学习,想方设法地把科学“推销”出去。“长期以来博物科普一直有‘断层’,很多事情专家没时间做,民间爱好者没动力做,有知识需求的人不敢问,懂知识的人又不爱回答,局面有点尴尬。”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