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科学传播,我有我主张

2016年10月17日 13:01:05 浏览量: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刘诗瑶 喻思娈 张驰 等

  王立铭近影  

  浙江大学教授王立铭:不只讲解科学事实,还展示科学研究历程讲述背后故事

  王立铭,拥有多重身份。

  他首先是一位年轻的科学家,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毕业后,到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担任教授,专注神经和代谢生物学研究;他又是新锐科幻小说家,处女作《守夜人》入围第七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短篇;他还是拥有两个可爱女儿的超级奶爸,新书扉页上写着“给我的两个女儿,洛薇和洛菲。等你们长大,爸爸讲书里的故事给你们听。”

  一线的科研经历、旺盛的表达欲、优美扎实的文笔……这些特点顺理成章地指向了他的另一重身份——科学传播者。

  “起初是因为无法忍受微信里有关卫生健康的谣言。”王立铭谈起做科普的初衷,“虽然并不专门研究疾病,但作为生物学家,我相信我的专业素养和判断力会比一般人好,我希望能够写点东西防止大家被误导。”王立铭觉得自己似乎天生就有和公众对话的强烈愿望。“如果能用通俗活泼的方式使大家理解科学,我会非常快乐。”

  2015年1月,他运营的微信公众号“以负熵为生”正式开通,他撰写了大量有关糖尿病、基因、肥胖等健康领域的科普文章,被广泛转载。新书《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脂肪、糖和代谢病的科学传奇》,刚一面世便饱受赞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说:“热心科普的科学家不多,把科学写得有趣的作家更少,而能够用故事展现科学探索之魅力的中国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生物学家王立铭却做得很好。”

  用历史故事深入浅出地讲述科学研究历程,是王立铭科普文章的特质。翻开他的新书,读着故事就能明白:为什么把两只老鼠的皮肤通过手术连接在一起,能帮助人们理解脂肪对胃口的调节机制,为什么历经数年艰苦工作找到的瘦素基因,没有帮助人们解决肥胖的问题,身体里的脂肪分子是如何在血管中运来运去的……

  “我并不只讲解科学事实,还要把科学研究的历程揭示给公众,讲历史故事是一个好方法。”王立铭和很多科学传播者不同,他每天都在做科研,“这也许给了我一点独特的优势,我更了解那些科学问题在历史上从无到有的演变过程。”

  这种“讲故事”的写法,重在强调每个科学发现的来龙去脉。“比如,我会梳理出人们最初如何问出某个科学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什么变化,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又有哪些新发现驱动了变化。把这些用轻松的历史小故事串起来,会让读者更好接受。”王立铭说。

  在王立铭看来,坚持这种写法是有意义的。“要想真正理解科学,就需要知道科学演进的历史,需要知道人们是怎样一点一滴百转千回地逐渐认识客观世界。通过学习科学研究历程中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能切实影响每个人的生活。”

  “科学不是阿拉丁神灯,像很多今天伴随着我们日常生活的健康常识和药物,都是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才最终走出黑暗。为人类智慧所照亮。”王立铭说,希望读者在了解科学发现背后的故事后,能认同“科学就在每个人身边,亲切而可爱”。他也希望人们能够更加理解和尊重科学家群体为人类进步付出的努力。王立铭视科学家为“心目中的超级英雄”,每当有读者留言“对故事里的科学家心生敬意”,他就感到很满足。

  国内科普似乎总将受众群体局限在儿童和年轻人。“其实,即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成年人,也不一定能透彻地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王立铭说,科普对象应当涵盖全社会不同阶层和年龄的人,让所有人都能从科学中获得灵感和营养。对待不同的群体要有不同的科普方法。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