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我有我主张
科学传播,我有我主张
2016年10月17日 13:01:05 浏览量: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刘诗瑶 喻思娈 张驰 等
张博然近影
果壳网编辑张博然:探索科学写作中抒情的可能性展示科学美感
俗称铁树的苏铁两亿多年前遍布世界,如今只有约300个物种,伍德苏铁更是仅剩最后一株。在《大地上最孤独的树》一文中,张博然讲述了一个物种走到尽头的故事。短短数百字,却笼罩着一言难尽的情绪。
张博然是果壳网的编辑,生物学领域“达人”。“Ent”是他在网络空间的名字,也是粉丝对他的昵称。11年前,张博然考入北京大学,成为元培实验班古生物学专业第一届学生。2009年,他写了《鬣狗大战“北京直立人”》。凭借这篇生动活泼而又有板有眼地分析“是人猎狗,还是狗吃人”的文章,他成为科学松鼠会一员。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整合生物学博士学位期间,他陆续写了不少科普文章,由此萌发了对科学传播的兴趣。
张博然像一个“非典型”的科学写作者,与一般人关注具体的知识点、结论不同,他感兴趣的是不同学科的研究“路数”。本科期间,他选修过学校很多不同学院的专业课,痴迷数学、生物、哲学等各领域的研究方法。而今,从事科学传播,他同样相信表达方式比介绍一个具体的知识更重要。“当前不再是信息贫乏的时代,信息就在那里,关键是有没有心去搜集,好的表达能展示科学美感,吸引人们自己去了解。”
基于这种理念,张博然一直在探索新的科学写作方法,他把这些尝试概括为“在科学中抒情”。他的写作,追求的不是单一知识点的得失,而是表达基于真实的情感冲击——赋予现实中的自然故事以抒情性。
“一些固有的观念把科学看作是缺乏感情的,是严谨、纯理性的,但这只是科学的传统形象,是人们把科学放在真空中的想象。事实上,这是有偏差的。科学家首先是人,科学研究也是千万职业中的一种,有人就有情感。”张博然说,在科学写作中展示人的情感,讨论科学中的抒情,能让读者与科学共鸣、触动心灵。张博然想做的更像是科技发达时代的抒情诗人,并坚信这种传播更动人、更有力量。
很多文章中能看到张博然的理念。今年年初,果壳网关于引力波的文章——《科学家直接探测到引力波了:今晚的“大新闻”到底说了个啥》,阅读量很高。张博然很兴奋地点评:“宇宙并不在乎其间发生了什么,它自会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而我们诞生在了一个幸运的时刻,或许能在不久的将来目睹终极理论的诞生,甚至可能将是唯一亲自见证这一瞬间的文明……我们将凭知识超越时空。”
“科学不是冷冰冰的,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都应该对科学有一个概念,了解它的存在,它的意义。”张博然说。两年多来,在科学传播上做了点尝试感到高兴的同时,他也有一些困惑。
最主要的困惑,是国内缺乏科学写作的生态,还没有一个专门、稳定的社群来探索科学写作的可能性,由此衍生出很多技术性问题。“当我写作中遇到把握不定的方向,能够在一起交流、沟通、讨论的人很少。”张博然说。比如,在科学写作中如何将情绪做细微的区分,又该如何表达等就一直困扰着他。“面对不同物种的灭绝,怎样写出其中细微的情绪差别,带给读者不同层次的情感体验,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哀伤以及对人类文明的控诉,值得大家来探讨。”张博然说。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