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龙仁青写给故乡的赞美诗——

“被美丽和梦幻围拢着的草原”

2016年10月10日 15:44:37 浏览量: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吴晓东

  “就创作而言,我始终感谢生活对我的特别赐赠”

  在一篇小说里,龙仁青写到了一个城市里集贸市场的场景:身穿一袭褐红色僧衣的喇嘛,手上正在把玩一部手机,而他的一侧,一个穿着时尚的红衣女郎正在与商贩讨价还价,准备买一坨刚刚上市的来自日月山以西的草原牧场上的金黄酥油。而这种当下与传统混搭的情景,在西宁的大街上,不是刻意的夸张,而是每天所见。

  “单单在西宁就有34个民族之多,有的民族在西宁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0万人。在青海,单位的几个同事一起吃顿饭,首先就要考虑不同民族间的习俗、信仰、禁忌等问题。”在龙仁青的描述里,青海是一个民族众多、文化多元的地方,从生产方式说,这里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结合部,从族群、宗教文化说,这里也是汉文化、藏文化、伊斯兰文化等众多文化驳杂交汇的地方。

  “面对这样一个文化背景,青海作家的写作往往更加艰难——比如,青海周边的几个省区,比如说西藏,只要写好藏族题材的文学作品就可以了,在宁夏的去写好回族生活,在甘肃和陕西的去写好农耕文化,也就可以了,大多是在一种单一文化背景下的写作。可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青海写什么?”龙仁青说,在青海,基于单一文化背景下的写作,已经无力去呈现和反映青海的景貌,甚至会陷入文化中心主义之中,从而忽略身边其他文明的存在。作为这样一个地方的写作者,对任何一种文化都要有一个开放包容、深入了解的态度,才有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领地。

  近年来,随着藏地旅游热的持续升温,以藏传佛教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藏学热似乎已在非藏区的许多地方兴起,每次去北京或者南方一些城市,龙仁青都会遇到一些正在努力学习藏文或者希望他能够教授他们藏文的藏学爱好者,内地一些地方也开始兴办教授藏语的民办学校。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在文化上逐渐趋于国际化同质化,而青海等地反而凭借文化的异质性成了保存传统文化的根据地,不但“书写中国故事”成为可能,也给藏语母语作家带来某种契机和希望。

  从草原进入城市,第一次看电视和第一次作为一名电视工作者参与一部电视作品创作,龙仁青用了6年,“因此,每次回忆我的过往,我有一种在某一个时段上,我不是在行走而是在跨越的错觉。”牧区生活的阅历、城市提供的视野、记者工作的不断行走等,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在他的作品之中。早期的一篇短篇小说《锅庄》描写的,就是一个从牧区进入城市工作,在被动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对自己田野牧歌式的牧区生活的回忆和神往。

  “就创作而言,我始终感谢生活对我的特别赐赠,不论是草原还是城市,生活以它的丰富性和不断的变化,昭示我真诚面对生活,并写好自己的东西。我越来越欣喜地看到我的写作可能会展示出的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不会受到我的族属的影响,我也不会站在任何一种族属的观念上去看待问题。”近年来,龙仁青的作品开始关注在城市生活的少数民族族群,“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角度,是因为我认为在这些人身上,最能够显而易见地看到当下的少数民族生活,最能够看到社会与自我、历史与现实、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交错和融合,以及其中的心痛、苦难和某种与心灵相关的东西的渐行渐远。

  眼下,龙仁青正在着手准备一部长篇小说的写作,这部小说故事的时间跨度从清末民初到当下,其间会写到西方传教士在青海的活动、马步芳对青海的统治、青海汉族与藏族之间的联姻等,汉藏回蒙等民族的人物将轮番登场,“我试图站在民族众多、文化多元这样一种文化立场上去完成这部小说。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面对青海这片土地,真正描摹出它的样子。”龙仁青说。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