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丽和梦幻围拢着的草原”
龙仁青写给故乡的赞美诗——
“被美丽和梦幻围拢着的草原”
2016年10月10日 15:44:37 浏览量: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吴晓东
“在两种文化间的穿越,可能是吸引我不断进行这项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拉萨的八廓街头,捡到了木德佛珠,莫非这人群之中,就走着仓央嘉措……这是《仓央嘉措诗歌地理》一书封面上引用的康巴民歌。该书2011年9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收录了龙仁青翻译的仓央嘉措诗歌124首,它是目前流传的译本中最忠实于原文的译本。龙仁青很早就开始关注仓央嘉措的诗歌了,2005年,根据手头所掌握的有限资料,书写了一本小册子《仓央嘉措秘史》,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那应该是图书市场上最早的仓央嘉措图书之一。
“仓央嘉措的诗歌,藏文典籍中称为‘古鲁’,意即可以咏诵的宗教唱词。从内容上看,其中蕴含着对男女情爱的赞美,表现出对故乡的深深眷念。爱情、故乡和信仰,互相纠缠在仓央嘉措的诗歌意象之中,成就了他诗歌的生命和意义。”和仓央嘉措诗歌的初次相遇,龙仁青就被干净、简约的表述深深吸引了。“那些直白得一如出自质朴的牧民之口的语言,表达着诗人内心极端的纠结,使得书写着他诗歌的那些纸页,似乎浸泡在一种心绪之中,散发着一种隐忍的、悲苦的光泽。”龙仁青说,由于认知局限和个人好恶,大多数翻译者都没有考虑宗教、政治等当时的社会因素,去挖掘作者的人文背景,更没人下功夫了解、研究藏传佛教和藏族传统文化。他们把仓央嘉措想象成一个浪迹江湖的情郎,以此去翻译、改编仓央嘉措的诗歌,这使得仓央嘉措及其诗歌不断地被改头换面,成为时尚文化快餐。
“翻译工作的魅力是穿越,在两种文化间的穿越,可能是吸引我不断进行这项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早年的双语写作,使龙仁青能够将来自两种文字阅读和写作的经验互换,让来自一种文字的发现或感悟在另一种文字中有所体现,比如,藏文的遣词造句和叙述方式,有着它自己的一种独特的美,这种美,也可以尝试在汉语写作中试图呈现。在龙仁青看来,自由穿梭于两种语言文字之间,隐身、消遁在一种语言文字中,又在另一种语言文字中复原、出现,这样的享受,有时候似乎超过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时候,翻译是在试图寻找一种途径,寻找一种如何接近原文,使原文以另一种文字得到更好呈现的途径”。
近年来,龙仁青搜集、整理、翻译了一些藏族情歌——拉伊,这是流传在藏族安多地区的一种民歌,抒情却又直白,极富生活气息,“开始面对这些优美的民歌时,感到几乎无从下手,但慢慢地,我找到了一种途径,并顺着这种途径,抵达了民歌原意的近处。这个过程,很像是面对一个体系繁杂的玩具,拆解之后,再进行组装,最终让它以另一种外形呈现”。
汉语和藏语到底哪个才是自己的母语,如今对龙仁青来说已经越来越难以区分了,他说,翻译是自己的宿命,也是自己的使命,而在汉藏两种文化之间充当使者,也是自己无可推卸的分内事。
“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无可厚非,但对于小说创作而言,一定不要让民俗成为点缀其中的花絮。”面对两种语言和文化,龙仁青更愿意把自己看作一个中立者,“文化在文学作品中,那一定是‘化’进去的,不能跳出作品叙事之外去表现文化,并且必须是有所克制的、隐忍的、合情合理的、不留痕迹的。过于渲染民俗,势必会导致阅读上的障碍和隔断,影响作品在其他民族地区的传播。”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