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考古学家唐际根:想让商朝“活”起来

2016年07月29日 14:35:57 浏览量: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刘雅鸣、桂娟

  一个活在现代社会的“商”人

  甲骨文中商人自称“大邑商”,唐际根时常觉得自己也是一个“大邑商”人。邑是商王朝的重要社会单位。

  “徘徊在殷墟的石板路间,一幅奇异的情景就会在脑海中出现:那是武丁呆过的地方,那里可能妇好曾经走过。

  “有时,我真想穿越回去,看看当时到底怎么样,和我的考古研究能对上吗?”

  殷墟是中国所有古遗址中发掘时间最长、积累经验最丰富的遗址。发掘殷墟时所创造的许多方法被带到各地,并在考古中广泛应用,堪称“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

  1964年出生的他,先后在北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英国伦敦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正是名字中的这个“根”字,似乎冥冥之中注定了他的一生以考古为业。北大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此,就把“根”扎在了小屯。安阳考古站站长一干就是近二十年。

  醉心于“商人”的唐际根,在现实生活中却经常面临各种困惑。鲜明的性格,不顾一切做事的风格,再加上那么一点点“不拘小节”,使他不时成为带有“争议”的人物。

  “儿子说,你除了商朝什么都不懂。某种程度上,我对那个时代的了解要比对现代社会更多。有时真想躲到商代去,与那边的人一起痛饮美酒。”

  你能否对历史有所交待?

  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装备等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理念的进步,唐际根们的一些研究成果和新发现,往往带来对前辈特别是老师们已有成果的质疑以至推翻。该不该说出来,什么时候说,说到什么程度,这也是他常感困惑的。“这是一个考古学者的痛苦。”

  在中国古代著名都城遗址殷墟持续88年的考古发掘中,有一种发现同甲骨坑一样令人震惊:2500座以上的祭祀坑,密布在西北冈王陵区,这些以人祭为主的坑葬有规律地成排分布,200多年间,数以万计的活人被商王室当成祭祀祖先的祭品惨遭杀戮。

  “西北冈埋着那么多人骨头,那些人是从哪里来的,有着怎样的人生?他们真的是学者们通常描述的被广泛杀殉的奴隶吗?”驻足西北冈,唐际根脑子里就会蹦出这样的疑问,挥之不去。

  “最新科学研究结果显示,西北冈祭祀坑里的殉人,不是奴隶而是商人的俘虏,他们是曾与商人为邻、被强大的商人逼迫至西北地区的羌人。”

  2012年,唐际根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得到批准,他与加拿大学者荆志淳等合作,利用成熟的锶同位素技术,寻找西北冈殉人的来源。

  驱车西行,唐际根、荆志淳等人到西北地区的甘肃、陕西一带,去寻找商代的人骨头和牙齿。早年间,著名学者夏鼐和俞伟超,分别猜想西北地区寺洼文化、卡约文化,曾是历史上羌人生活的区域。

  同时,专家们又在殷墟西北冈新挖开的祭祀坑里取出新鲜的人骨头和牙齿。将获取的两组骨头锯开、比对,锶同位素技术比值非常接近!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一桩迷案有了答案:殷墟祭祀坑里的殉人确实是羌人。

  对商代殉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进而影响到唐际根等一批学者对商代社会性质的认识。以宗族为基本社会单元的高度分层的王国,这就是商代的社会性质,而不是什么典型的奴隶社会。

  李济、梁思永、夏鼐,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年轻时都曾在殷墟主持过具有重大影响的发掘工作。他们的照片被唐际根悬挂在安阳考古工作队展室的墙壁上。每次沿展室拾阶而上,前辈们的目光都正落在他的身上。

  “有时,忽然意识到,作为从事殷墟考古的第三代,是不是能有所交待,对得起这目光。想想,还是蛮沉重的。”之前还侃侃而谈的唐际根,突然若有所思。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